现实在三百米水下向我喊话,隔了很久看到几个泡泡泛上来。还好电影院有好电影看。
1. 罗斯玛丽的婴儿
一直记得这片子的海报:阴沉暗绿背景,小小的、孤零零的婴儿车弃置在一片高地。既为婴儿担心,又恐惧“婴儿”本身——小车里可能根本不是婴儿。
片中人人各怀鬼胎,而罗斯玛丽是怀上了鬼胎。女主角在孕期不知情,观众却被潜在的异物感折磨。接近片尾的时候,她作为母亲走向黑帐遮起的婴儿床,那一幕我把眼睛挡了,不敢想象一张把魔鬼糅进婴儿的脸——撒旦的眼珠、额头萌芽的角……其实电影里最终没出现这张脸。
女人在怀孕的时候身体是不单属于自己的,这种脆弱的处境在片中被推向极致:苍白、细脚伶仃、孩子气的米亚法罗(罗斯玛丽的扮演者)自带一种“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气质。一个准备好了的母亲,似乎是要滋润丰沃些的。罗斯玛丽的身体被包括丈夫在内的周围人剥夺,又被腹中胎儿折磨,直至形似骷髅。
对于基督徒来说可能有深层的恐惧,我不能完全体会。上帝之子耶稣道成肉身是基督教教义之一,而撒旦的信徒借助罗斯玛丽的身体迎来了撒旦的骨血 Adrian,高呼 “God is dead! Satan lives!” “Hail Satan! Hail Adrian!” 查了查还真有个叫 Church of Satan 的当代宗教,还真把 “Hail Satan” 当口号,不过人家搞的并不是恶魔崇拜。
邪恶邻家老太太(芳名米妮)是全场笑点,每一个造型都很辣眼。想反复观看有她在场的片段,夸张滑稽还似曾相识,不能想像比她的 nosy 更到位的表演了。
片头用了米亚法罗吟唱的无词摇篮曲,镜头从曼哈顿的远景拉到故事发生的公寓楼上,覆上艳粉色的花体字幕——哀伤、舒缓、萦绕、诡吊的混合氛围。整部电影是完美的,我不能更喜欢。
罗曼斯基的《唐人街》也是最爱。着重赞美一下《穿裘皮的维纳斯》,太精彩了!一场以高雅艺术为面子的交配战争(并没发生),人版动物世界。戏中戏的设置下暗流涌动,又因为告诉了你这是舞台之上,所以更加明目张胆。扭转了我对男主的反感,简直还觉得可爱!女主没话讲,无可取代,每道皱纹都是一条小皮鞭。希望有机会在影院看。
2. 闪灵
严整,完美,压迫感。没词了……
在影院最大的不同体验是音效:Danny 飞快的小三轮车分别在地毯和地板上辗过发出的不同声音。Jack 终于喝到(其实不存在的)酒之后的咂嘴声。随着日期推进越来越惊悚的配乐,好像审判日随时可能降临。
永远记得女主发现丈夫手稿的那一幕:摄影机藏在打字机后面,好像秘密本身化作一个视角,看着女主的脸从视线之下升起。她俯下身来,镜头切到女主的视角,手稿上的字全都是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随后 Jack 的视角从女主身后的一面墙慢慢推出,噩梦的黑色大幕拉开。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吓得想跑。
杰克尼科尔森是神(或者魔鬼)。想反复观看他面试工作的片段,以及在吧台和(其实不存在的)酒保说话的片段。
3. 教父
出影厅时想把所有的赞美都用上,过后很少主动想起来——也就是充分体会了好在哪里,但没更深的触动。IMDb 男观众平均给分 9.2,女观众 8.9,可能因为是比较纯粹的男性叙事。下面这一幕可以盯着看很久。
4. 沉默的羔羊
小说读过好多遍,故事很熟悉。电影大部分都忘了,跟看新片差不多。朱迪福斯特的粗糙嗓音真是出乎意料,我设想中那个叙述自己梦中羔羊的声音是非常细柔的。
感谢大量面部正面特写。安东尼霍普金斯鼻翼上的戏都比很多囫囵演员的要足。想起当年对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的迷恋,幻想拥有脑内图书馆,脑内音乐厅,脑内分析室……的感觉是怎样的。
克拉丽斯(朱迪福斯特的角色)经常处在男人的注视中:铁窗后的饥渴的精神病罪犯,受害者葬礼上的一屋子警官,帮助破案的昆虫研究员,前辈和上司克劳福德,洞穿人心的莱克特博士……侵犯的、轻蔑的、试探的、暧昧的、审视的……镜头反复强调这些目光,很难不注意到。
克拉丽斯“对抗中合作,合作中对抗”的形象在第二部里面毁了。作者让她和莱克特博士成了伴侣和“共犯”,不能原谅。而且电影的第二部女主角换人了,我拒绝看……
5. 出租车司机
有时候开着车忽然就觉得人很蠢,一个一个在铁盒子里跑来跑去,神气得很,跑起来却连四周都顾不上,蹿出来一只鹿就懵圈了。费那么大劲还那么狼狈。不需要高等智慧生物在别处观察,自己都嫌砢碜。嗨,不过都是一忽儿的瞎想。
夜班司机是不是老在瞎想?大大小小灯光晕开,街边人衣服上缀的亮片,闪烁的眼珠和水洼,车灯照亮的一小段路面,雨滴在车窗上拖曳出尾迹。汽车尾气,排水沟和垃圾桶的腐臭,千篇一律的披萨的焦香,若有若无的大麻,可疑物品焚烧,匆匆扑来的香水和体味,新鲜或陈旧的尿骚。从没有安静下来过的城市。
Travis,或者随便谁,有可能消除任何困惑吗。
6. 诺斯费拉图
1922 年的片子,一个来自德州的乐队给电影从头至尾重新配了乐,现场同步演奏,非常精彩。看的时候想,当年的观众们在影院里肯定吓死了吧?
有人说伯格曼的《第七封印》放现在像一个笑话,跟死神下棋这种桥段已经烂了。在《诺斯费拉图》的现场我才有点理解那人的意思。古老默片里天真烂漫的表演方式非常不合时宜,吸血鬼形象由于太经典被模仿恶搞多年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各种元素都多少偏离了本意,观众密集笑场,我们和当年的人看到的已经很难说是同一个东西了。
7. 异形
在影院看还是挺可怕的,但如前所说,很多内容成了 cliche, 考古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过后电影院放 Aliens, 我说怎么又在演?后来发现是第二部,第一部是 Alien 没有 “s”… 合着就是从一个异形变成了多个异形呀。大厅包场,吓得我在座位上一抽一抽的。)
8. 乱
屏幕很小,浪费了 4K 修复,还好色彩太棒了。
小时候电影频道播了好几次也没看过。当时预告说这是黑泽明拍的东方《李尔王》(国师还有中国版《王子复仇记》呢,嘿嘿),老国王穿着红白二色的袍子在大风中从千军万马前走过,鲜艳悲凉,印象深刻。
电影好像一个漫长的仪式,看过之后视觉记忆远多于情感记忆。男女观众评分差距更大,8.3 和 7.6.
9.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IMDb 只有 3000 多人评分,唉。男观众给 6.9,女观众给 7.7.
看了一篇影评,What should a war movie do? 批评李安的新片重复 “anti-war but very much pro-soldier”(“反对战争但力挺士兵”)的叙事套路,好比掺了水的《美国狙击手》。我总觉得反战根本不是这片的重点,只是一个流露出的态度,一个日常讽刺。就好像《断背山》是同志题材的电影,但呼吁平权不是它的必然使命。
电影结束的第一感觉是 everyone is fucked up. 后来见到这个短评深得我心——
War sucks! (Pointless killings) Civilians suck! (Hopeless idiots) I suck! (Meaningless life) Billionaire sucks! (Heartless hypocrite) NFL sucks! (Brainless players) Texas sucks! (Mexicans kicked your ass! In Alamo!!) PTSD!!! Band of brothers!
(@老杜找乐儿)
每个人的解读当然可以不同,但忍不住觉得一些人的理解方向错了。这就是在讲脆弱、困惑的人的故事啊。比利最后回到战场是抓住了一点仅存的确定性。
还很想说,李安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也被长久地误读了,他不是在讲每个人都有同性情愫。当年纽约时报采访原文是这样的——
“There’s a private feeling to the movie, an intimate feeling,” Mr. Lee said. “I think eventually everybody has a ‘Brokeback Mountain’ in them. Someone you want to come back to. And of course, some people don’t come back.”
那是内心的纠缠,执念,别扭,隐痛。普遍存在于人。
喜欢《比利林恩》的讽刺。比如这个据说内地有删减的情节:比赛开始前的国歌环节,画面切到比利的脑内幻想,他和拉拉队长有了家庭,两人在自家卧室做爱。高潮时镜头切回到现场,比利在国歌的尾声中敬着军礼眼含热泪,面部特写投放在赛场的巨幕上,和他本人一起呈现在电影画面。(后来发现这点记错了,比利和大屏上的自己同时出现的一幕是在中场秀结尾。)你永远不知道人心里在想什么。
李安实在是太含蓄了。班长几次在背景中默默注视画面中的主角比利。观众没注意到就算了,完全不影响剧情,但如果你留意到了,就能多体会一些微妙的信息。小说可以不厌其详描写人物心理,而改编电影要舍弃太多细节,班长的关注被不易察觉地保留下来可以说是惊喜了。(喜欢许知远《十三邀》对李安的访谈,李安真是温和而动人,疲惫而入微。)
非常想看高技术版本,想体验感官灵敏度被调高的错觉,想以最好视效看到比利的脸,想被中场秀以最大能量震撼。
10. La La Land
还没看。先抄段词语解释:
You know when you see someone and think, “wow, they’re in their own world.” Well that world is la la land. (Urban Dictionary)
01/05/2017 更新:
太美了。时刻担心会变成一个俗套爱情故事,但最终并没有!结尾一曲如梦似幻百转千回。看之前想,如果真没评论给人预期的那么好,就把最后一部换成《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下放心了。
珍惜电影给你的最大的幻觉:自由感。可以飞,可以开心,可以随时跳舞,可以把世界都藏起来。啊,去他们大爷的。
听说国内也会上映,应该可以一刀不剪。(真是废话嘿嘿,想起来时光网上有人在《战马》下面问,国内上映会剪吗?另一个人回答:PG-13有什么剪的,把马阉了吗?)
花花绿绿的歌舞片如何能不拍出塑料廉价感?主人公的成功故事如何不变成励志鸡汤?生活的真相如何不被所谓童话般爱情消解?去看 La La Land 吧!
前几天看《乱》看了20分钟,太卡了,下载了,回家高铁上看。刚帮老师审完一篇别人的论文,写得真烂(你想想,我都能看出烂那是有多烂),写这么烂为什么还要投?这会想从图书馆冲出去看la la land。今天天气可真好呀!明天约了大罗哈哈哈
如果你邮件能收到我回复提示请告诉我……问罗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