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喜剧引发的笑都是嘲笑,所以善良的人看喜剧会感到难过,敏感的人看喜剧会感到羞辱。——我说的
东东枪回答如何编纂一个笑话,说要“时刻观察身边与自己心里的荒谬,尤其那些是‘不体面的真实’”。
与“不体面的真实”相对的,就是“体面的假象”。人们愿意在生活中搞出一副光鲜繁荣的样子,且心照不宣地为彼此打掩护。笑匠的工作就是打破这一团和气,要么对人和事做无情的归类、降格,制造一种“嗤嗤”戳穿的爽感,要么拼命地陌生化、拔高,使之虚伪山寨到不忍直视——想胖?让你胖到喘。
“您好,这位顾客,请问您是要理发吗?那您要找我们店里哪位发型师为您服务呢?是 Kevin 老师、Jack 老师、Eric 老师还是 Lucy 老师呢?” “我都不认识啊,那就 Lucy 吧。” “嗯,好的,您稍等。Lucy,10号客人要理发,Lucy! Lucy! Lucy! … 你妈了个×的刘继芬有人要剪头!” “啊!来了!”(@小張翼德)
——”Lucy” 与“刘继芬”之间存在断裂。刘继芬也可以是王招弟、周翠兰,但不能是王语嫣,周芷若。
不可能有比“电影资料馆”更糟糕的电影院了。看电影的时候周围恨不得有80个评论音轨:“你看导演拍这个大爷吃焦圈儿是他最喜欢的处理方式,一种紧张的表达,这和他的童年有关系,他三姨小时候摸过他。”(@君达乐的慢先生)
——妄图用“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紧张的表达”、“童年”阴影等制造高逼格影评,却在“大爷吃焦圈儿”、“他三姨小时候摸过他”这里 low 得一塌糊涂。给你来一瓶八二年的可乐,你感受下。
看段子的人,笑则笑矣,心里可能也会不舒服的。自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免不了产生代入感——多少人听过这个段子,就被多少人嘲笑了一般。
笑匠深知,还是自嘲来得保险。
郭德纲有言,“从人性来说,观众不愿意看台上花团锦簇,上来4个人开着敞篷车往那一站,穿金挂银4个大美女扶着他,观众不爱看,他愿意看台上惨不忍睹,他愿意看不如自己的人,这个钱花值了。”
“自轻自贱”这招儿太好用了——许多艺人努力拗出“逗比自黑”的造型,不管是否用力过猛,总要比没有标签讨喜一些。想做偶像的,造神不成,“走下神坛”的姿态更好演一些。
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一出,人们嗷嗷地怀念《甲方乙方》,更有人翻出早年的《顽主》。三个片子都是讲几个人开公司,帮人实现梦想,但是喜剧的内核逐一弱化了。
《顽主》的三个角色,野生屌丝,没钱没势没女朋友,外人眼里不务正业,还被家里人看不起,区区居委会就能把他们小公司停业整顿了。
《甲方乙方》里,葛优有了女朋友,还倍儿漂亮(虽说一开始目的不纯,但好歹也算有让女方目的不纯的资本——分房子),承接的业务也高大上了不少(如“阿依吐拉公主”一段)。好在草根性还没丢,哥儿几个还会分吃一个不锈钢饭盒里的冷饺子。
《私人订制》倒真应了“台上花团锦簇,上来4个人开着敞篷车往那一站”的排场,四个主演锃光瓦亮,生活优越,彻底甩脱了山寨气质,再没有低声下气讨客户满意的场面,反而拿起了居高临下的身段(如“帮宋丹丹体验土豪”一段)。钱权色就像喜剧世界的原罪。冯小刚因为这片子被骂,只好说活该。
陈佩斯有言,“统摄人类笑行为的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就是有差势存在,从人最简单的笑里就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差势存在。……悲情的内核是喜剧的内核。”
《甲方乙方》是怎么写成功人士的?叶京演的大老板死活要体验穷日子,徐帆演的大明星死活要过平凡人的生活,“好梦一日游”帮他们实现了梦想——然后大老板大明星发现自己是已经离不了金钱和名利了。得不到,甩不脱,都是悲剧。
《私人订制》里面,李成儒演的大导演要换掉一腔俗血,立马就让他遂了心!换血之后,多金大导成了阳春白雪的艺术家,也造福了王宝强演的屌丝。艺术家是什么身份?逼格比原先更高,干脆没人能懂了,彻底脱离群众。他满意吗?满意。而接受了俗血后逆袭的屌丝,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捎带脚儿,一个廉价的、没有主观意愿的实验对象。身在主流叙事之外,他甚至没有机会作为小人物奋斗一下。他满意吗?求之不得。难道片子想要讽刺资本的邪恶力量?可不像。里面的大导演像是现实中创作者的化身,自嘲的载体。呈现出的却是一种不自觉的、带有阶级属性的居高临下。
《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束焕有言,“左爷(梁左)写对白,首先假定一个貌似靠谱的逻辑是成立的,然后顺着这个逻辑推,推出各种谬以千里的结论,让你乐不可支,再回头一看,哦,原来那个逻辑是错的,错得那么可笑,可当初一听没觉得有问题啊,不都是日常话赶话吗?他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悖理。”
“就你们街道的那帮老太太都多大岁数了?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么?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那么大的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得好吗?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呐?你说你们闲着没事儿抓他干嘛。”(《我爱我家》第24集:双鬼拍门 下集)
——一种语言的涌动感裹挟着你,走到最高处往下一摔,“咣当!”落回生活中。居委会大妈就这样被证明成了荒谬的存在。
热衷于解构日常生活容易被指玩世不恭,但生活的细节如果不被玩味,倏忽就不见了啊。
去买咖啡,结完帐收银员说了句 “You have a good day, OK?” 加了 “OK?” 之后听起来好暧昧哦,那种感觉就像“一定要幸福,答应我好吗?”(@白希德)
观众见怪不怪,才有笑匠的大惊小怪。他们用牛一样的眼睛,像第一次看那样地看这个世界,终于瞧出被人们默认而不自知的荒诞感。
每次 CNN 的白人女主播提到 “N-word”, 就等同于把 “nigger” 这个词强灌到观众脑子里……是啊!你是不用直说这个词!但为啥要我在脑子补全这个词!!你他妈的凭什么不自己说!!!(Louis C.K., “Chewed Up”)
人们不断把新的表达纳入日常语汇,驯化为自然反应。一些美式相声演员喜欢解剖习语,质疑其合理性,比如 Georgia Carlin 在 “Back in Town” 里解构了 “more than happy” “in your own words” “legally drunk” (Well, if it’s legal, what’s the fucking problem? “Leave my friend alone, officer, he’s legally drunk.”) 等等。而咱国相声演员更喜欢把一些正经的或新潮的词说叉劈(不知道这种包袱的术语),装老冒儿没文化,比如岳云鹏的“阿凡提(达)”梗。这其中观众的心态是不同的。前者是让观众感到新鲜,被挑战,进而自嘲:原来自己也是这荒诞的帮凶。后者是让大伙儿满足于熟悉的语料,心中一喜:嘿!连阿凡达你都不知道,你看我就知道。
挑衅性和亲切感,两种重要的喜剧风格。
某知名大长脸演员,其经典开场白可以说无人不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可谓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吃这一套的观众兹要看到他就会心一笑,想要抢在他前面说出这句台词。
Larry David, 在 stand-up 场子里指称自己的观众为 “you people.”(你们这些人呐,……)主动拉开距离,制造对立,把自己放在一个旁的地方。你可以轻易察觉到他的优越感,冷眼看穿——他嫌弃观众。但是你不会讨厌他,因为他更嫌弃他自己。相比于观众的存在,他更为自己的存在而尴尬——他甚至想一跑了之。
喜剧角色的左支右绌、尴尬为难有时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Larry David 自编自演的 “Curb Your Enthusiasm” 可以说是社交恐惧患者的必备毒药,需要鼓足勇气才能打开一集。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个勇气了。也许再过若干年,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才能心平气和看笑话。
举一个经典尴尬情节——男人的“小弟弟”不听话。”Curb Your Enthusiasm” 是这样设定的:Larry 和女性好友去看电影,穿了一条布料硬挺的裤子,在影院坐下来之后裆部顶起了一个小帐篷,但其实里面没东西。Larry 觉得好友往那里看了一眼,她只是没有当面发怒。事后他忍不住给对方打电话,辩解自己并没有起色心。好友这才知道有“小帐篷”一事,大骂 Larry 流氓。
同样是 Larry 编剧的 “Seinfeld” 就和风细雨多了。老牌直男 George 去按摩,被分配给了一个男性按摩师。起初他是拒绝的,但没得选,只好屈就。进了单间发现对方是一个肌肉俊男,George 整个人都绷紧了。事后,他心事重重地向好友 Seinfeld 坦白:I think it moved! !(我觉得我那玩意儿动了!)
第一种情景中,尴尬者选择直面对方,前景很不乐观,结果也确实事与愿违,施加给观众的压力可能会大于看笑话的轻松愉悦。第二种情景,尴尬者选择了与好友即熟悉的第三方分享焦虑,观众在安全感的包围中被小型尴尬温柔地搔痒痒。
笑匠手里还有一对儿相反相成的兵刃:陌生化与熟悉感。
师徒四人挑了经卷上了鼋背,真好似平地一般。老鼋开口发问:“圣僧,西方世界,可太平否?”“人人礼佛吃斋,真真个西方极乐。蒙如来赐我经卷5048卷,保我唐王社稷永安。”老王八沉吟半晌,忽然往水中一沉,把师徒四人掇进水中:“绝对不允许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流入中国课堂!”(@仕图熊太行 原链暂缺)
——现实生活语境强行拖入经典文本语境,一种空间跳跃般的奇幻感,柠檬汁呲一脸的酸爽。甚至还没来得及解码,先行被语感笼罩。“不允许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流入中国课堂”本身是荒唐到让人没脾气讨论的事件,忽然被以一种更荒唐的方式调侃了,简直让人振奋。
制造陌生感的是语料的组合方式和逻辑结构,但保证笑点成立的是读者对每个语料的了解,除非词句的堆砌只为追求韵律感。仿佛创作者对你挤了挤眼睛,“哎呀你懂的”,挑逗你共谋的兴奋,或许还有“哦哟我都懂”的优越。
日子过得真快。想一想明年劲霸男装就关注夹克33年了。(@认蒸你就熟了)
——现实生活语境+经典广告语境
远征军司令阁下:地球人的科技水平远不如三体,但这颗星球上某些动植物强大的物理属性显然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他们科技上的不足,值得我们警惕。譬如有一种叫做仙人掌的植物,居然可以不借助引力场就能使电磁波发生强烈偏转,很多地球人都在办公桌上摆放这种植物来吸收辐射。(@tombkeeper)
——科幻小说语境+现实生活语境
依法治国真的太炸裂了!你思考一下!比如依法治国以后,某天某个法在五维空间把你给依法治国了,但因为你是三维生物,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实际上!你已经被依法治国了!什么感觉,怕不怕!太恐怖了,是不是不敢再干坏事了,依法治国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一个思考不一定对(@大咕咕咕鸡)
——政治宣传语境+科幻小说语境+大咕鸡专有语境
笑匠如果竟制造了个人风格的语料库,人们就会通过其中的只言片语来互相辨认。寻着大咕鸡话竖起的燥热的耳朵,一如老一辈当年听到人说“要啥自行车!”时的热泪盈眶。
制造笑料的方法大多是中性的,难分高下。参差不齐的是笑匠的造诣和受众的个人偏好。同样是顺口溜,恶心人的真不少,而赵本山老师的,我可能要记一辈子了。
“说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匣儿才是你永久的家啊!”
只有段子是纯文本形式的,相声小品喜剧片写下来都折损了无数微妙的效果。但是看了听了这么些年好笑的东西,总算是写了一点想法出来。向笑匠致敬。
另,很喜欢《欢乐喜剧人》的口号:“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You have a good day, OK?(带着一种看论文的敬意,看完了这篇,不错,文献引用做得好
请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