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利·波特的旧事与新知

今年把书和电影都过了一遍,再不写就老得不好意思写了。

三年级还是四年级我妈把一到四册哈利·波特当生日礼物送给我。第一本看了两章我停下来了,人名记不住。后来可能是朋友 J 还在看,我受到一定激励,又拿起来开始读,算是把人名记清楚了。到了五年级,我有个一样喜欢哈利·波特的同桌 Z,上课我俩就比赛在纸上写书里的人名,写了两张之后就剩我在写了,写满几页纸。当时跟同桌经常聊书里的东西,关系十分融洽。他有天告诉我他喜欢我们班长,下决心要表白,情书都写好了,虽然没啥希望。说着脸还红了,那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表情我至今难忘。

03 年秋哈 5 上市第一天,我和朋友 W 准时赴约去书店各买了一本。最开始也是她告诉我第五本书名是凤凰的指令,当然后来改了。那天大风降温,我在外婆家糟糕的灯光下,翻开幽蓝封皮,看哈利和达利在社区遭遇摄魂怪,费格太太原来是哑炮,一堆陌生的凤凰社成员来到德思礼家,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古怪感,想打冷颤。好像期待太久想见的朋友,重逢发现对方性情大变。天气阴沉,情节也向更阴沉的方向滑落,我也成熟到更能够感受这种阴沉,阅读体验不再只是惊叹和愉悦。

等待的过程中前面几本看过太多遍。初中班有个女生 S, 我俩上学同路,骑车的时候老是聊哈利·波特。俩人都感叹考试要是考这个就好了,肯定满分。她后来还给我推荐刘慈欣的小说。

爸妈对我的课外读物很少表示满意,对哈利·波特更是嗤之以鼻(包括始作俑者的我妈)。我爸不止一次逼问过我:你跟我讲讲这本书意义到底在哪?你能从里边学到啥?所以拿到第五本,看到人物介绍里面秋·张变成哈利初恋女友之后,我就知道完了,肯定又要被批判成大毒草了。有次去爸妈朋友家,那家的女儿比我小两岁,但是竟然在看英文的哈利·波特。回头家长果然拿她教育我:你看看人家,搬着词典看原版,这是什么精神!我快气死了:如果你们觉得这书是垃圾,用哪国语言看都是垃圾啊。

哈 7 在国内先出了英文版,我按捺不住买来了,但是读起来太痛苦。后来带到高中宿舍,朋友 Q 借走看完了,我到最后也只看了四分之一。整套的英文 PDF 后来也下载过,没看。Q 走之前送过我一本巨大的哈利波特周边,是我拥有的体积仅次于辞海的书。叫什么不记得了,干货并不多,但附赠四个学院的徽章。我没忍心告诉她的是,我之前已经给自己买了一本了。唉,高中都是互赠书的啊。

哈 7 电影下部上映的时候,人人网上的告别情绪达到高峰,我大概也抒发过感慨。仔细回忆了一下是的,写了个叫《我在结束时打开》的破玩意儿,想吐。

今年把七本重看了一遍。这次读的英文版,十年前就“应该”做的事。当年有些翻译太好笑了,比如李·乔丹的 dreadlocks 被翻成“骇人长发绺”,不过那时候有脏辫儿这个词吗?第三部小天狼星他们可以变成动物,叫 animagus, 用 “animal” 和魔法师 “magus” 造的词。台版翻译的不错——化兽师,内地版的音译“阿尼马格斯”听起来挺神的,但是没道理。到了第五部 metamorphmagus 唐克斯出现的时候,不好直接翻成“麦塔莫夫马格斯”之类的,只好说是“易容马格斯”,台版是“变形师”。

一些很难翻译的幽默感。比如第二部开头,餐桌上达利要哈利把煎锅递过来,并一如既往没有说 “please.” 哈利随口顶嘴:”You’ve forgotten the magic word.” 这下弗农姨夫炸毛了—— What have I told you about saying the “m” word in our house?  M-word, 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很多好玩的细节,把日常用语 demugglize  —— “Merlin’s beard!” “It’s no good crying over spilled potion.”

这次我才意识到,赫敏和哈罗二人到第一本过半才成为朋友,邓布利多第一次和哈利单独对话就更晚了。那是在厄里斯魔镜前,邓布利多说他看到镜中的自己拿着一叠羊毛袜。这个善意的谎言到第七本后半才被哈利完整理解,罗琳的长线可真长啊。更不要说第二部里,哈利问邓布利多,”Voldemort put a bit of himself in me?” 最后发现真的要从字面理解。

也不可避免注意到一些问题,比如疯眼汉的假眼竟然可以看穿隐形衣,这样隐形衣在第七部的被神话就很违和。人死后咒语失效的规则也不严谨,邓布利多被斯内普击中之后哈利的全身束缚就消失了,而疯眼汉的魔法在他死后还在保护格里莫广场 12 号。

邓布利多经常被形容看起来更苍老了,这不是最难过的,他已经是老人了。第五部大家都在凤凰社总部,韦斯莱夫人无法制服一个博格特,它持续变形为她家人的尸体。而后哈利躺在床上想到一些沉重的事。

He felt older than he had ever felt in his life, and it seemed extraordinary to him that barely an hour ago he had been worried about a joke shop and who had gotten a prefect’s badge.

第七部霍格沃茨战役休战的一个小时里,哈利明白了他只能去面对伏地魔。穿过学校礼堂时他看到伤痕累累的众人和纳威。

Neville leaned against the door frame for a moment and wiped his forehead with the back of his hand. He looked like an old man.

哈利的身份自觉彻底变了。第一次去坐开往霍格沃茨的火车,哈利被韦斯莱一家认出来,双胞胎兄弟异口同声叫出哈利·波特,他是这么反应的:

“Oh him,” said Harry. “I mean, yes, I am.”

魔法世界如雷贯耳的男孩,对麻瓜中间长大的哈利来说像另一个人。若干年后哈利就要最后一次离开德思礼家,忽然想起很久以前姨夫一家三口出门是他最幸福的时光,可以偷吃零食,偷看电视,偷打游戏……回忆这些让他感到古怪和虚无:

It was like remembering a younger brother whom he had lost.

女孩们很会为自己争取存在感(褒义)。比如第一部里面魁地奇队长伍迪给全队鼓劲,被安吉丽娜纠正了“默认设置”。

“Okay, men,” he said. “And women,” said Chaser Angelina Johnson. “And women,” Woody agreed. “This is it.”

R.A.B. 被哈利三人组反复讨论,罗恩猜“他”说不定已经把真正的魂器毁掉了,赫敏提出:也可能是“她”。以及赫敏受尽委屈之后的爆发:

“Harry caught the fish and I did my best with it! I notice I’m always the one who ends up sorting out the food, because I’m a girl, I suppose!”

对罗恩的新发现是他对赫敏的感情可能很早就萌芽了。至少从第二部开始,赫敏每受到反面角色欺负,是罗恩站出来维护她,付出代价后下次继续。三强争霸赛的舞会前,也是他意意思思地邀请她:”Hermione, Neville’s right ­– you are a girl …”

最后,贴一段黑魔法阴云下魔法部高压统治的侧面描写,old hag 老巫婆指的是乌姆里奇,magic eye 是她从死掉的穆迪身上拿走的魔眼。

“Will the old hag be interrogating Mudbloods all day, does anyone know?” “Careful,” said the wizard beside her, glancing around nervously; one of his pages slipped and fell to the floor.  “What, has she got magic ears as well as an eye, now?”

道听途说来的男人

(一)

早先加过一个大学校友群。一次有人发了几张樱花树下的美女图,接着有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发了两张中年女人的照片。几个男校友按捺不住,开始在群里说“左边那个归你,右边那个归我,嘿嘿”、“那个算了,还是送给你”之类的话。一个五百人的群,那几位如入无人之境。旁人提醒,“这些女性也是别人的姐妹或母亲,你们放尊重些”,其中一个辩解说,“开个玩笑啦 何必道德绑架”。我看完退群了。

前两天听 Jim Jefferies,有个段子他是这么讲的:我以前做过残疾人护理,推着两个脑瘫患者去海滩,一个无上装大胸美女走过,其中一个脑瘫死盯着她,接着一个无上装耷拉奶子肥妞走过,这时候那位脑瘫用五分钟时间把头转向另一个脑瘫,说:兄弟,这肥婆算你的。哪个男的没跟哥们儿开过这种玩笑?但话从他嘴里说出来让我感到 heartwarming, 甚至有点 inspiring ——这哥们儿连自己的屁股都不会擦,都还觉得肥妞配不上他。The human spirit, my friend.

我来讲一下:

关于肥妞的梗,还有 Louie.

(二)

一段非常喜欢的台词,来自 Network ——

Man: …You’re dealing with a man that has primal doubts, Diana, and you’ve got to cope with it. I’m not some guy discussing male menopause on the ‘Barbara Walters Show’. I’m the man that you presumably love. I’m part of your life. I live here. I’m real. You can’t switch to another station…I just want you to love me. I just want you to love me, primal doubts and all. You understand that, don’t you?

Woman: I don’t know how to do that.

Man: You need me. You need me badly. Because I’m your last contact with human reality. I love you. And that painful, decaying love is the only thing between you and the shrieking nothingness you live the rest of the day.

我的 primal doubts, 你的 shrieking nothingness. 啊!!!

(三)

上周读了纽约客关于维基解密朱利安·阿桑奇的雄文,太精彩了,乖戾的天才,犹斗的困兽,没有城邦而手握重权,处境尴尬且道德模糊。

想起来之前有人扒出来他发在 OkCupid 的征友启事,一个“危险分子”的面目跃然纸上:

WARNING: Want a regular, down to earth guy? Keep moving. I am not the droid you’re looking for. Save us both while you still can.

Passionate, and often pig headed activist intellectual seeks siren for love affair, children and occasional criminal conspiracy.

Such a woman should spirited and playful, of high intelligence, though not necessarily formally educated, have spunk, class & inner strength and be able to think strategically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people she cares about.

I like women from countries that have sustained political turmoil. Western culture seems to forge women that are valueless and inane. OK. Not only women!

Although I am prett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pugnacious I am very protective of women and children.

I am DANGER, ACHTUNG, and ??????????????!

试着翻译一下:

警告:想找一个规规矩矩踏踏实实的人?好走不送。我不是你要找的那种机器人。在事情无可挽回之前替双方都省省吧。

在下是激情且死硬的激进知识分子,欲觅妖女共同制造风流韵事、孩子、以及偶尔的犯罪阴谋。

这样的女人应该是生机勃勃、调皮玩闹的,要智力超群,但不必接受过正规教育,要够胆,有品,内心强大,要有能力对周遭世界及身边爱人做出战略性思考。

我喜欢来自长久政治动荡国家的女人。西方文明制造出的女人既无价值又愚不可及——好吧,不只是女人这样!

虽然我在智力和体力上都乐于斗争,但我对女人和孩子非常呵护。

我很危险,注意了,?????????????!

(四)

十分喜欢关于伯格曼的纪录片 Trespassing Bergman, 原来抄过一段拉斯·冯·提尔的,再来听听马丁·斯科塞斯在里面的笑谈:

I read an interview. (Bergman had) different ways looking at things. I read an interview on New York Times years ago. Bergman, when they asked him if he thought anything was funny. He said yes, sex. sex is very funny. And I guess it is. I… I don’t remember it ahahahahahahahaha…

试译:

我读过一篇采访,(伯格曼有)很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好多年前我在纽约时报看过那篇采访,人家问伯格曼,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他觉得好笑。他说有啊,性,性就挺好笑的。我猜是吧。我……我不太记得性是啥玩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马丁非常可爱了。我没找到他说的采访原文,也无从得知当时的语境是什么,funny 到底是说的好玩还是可笑。

(五)

翻出一段对姜文的描写:

在成为导演之前,若论姜文的银幕形象中流光溢彩的,往往是那些卑微的、羞惭的、常会流下热泪的男性(《大太监李莲英》和《本命年》里姜文都哭过)。他的男子气概只是一种包装,要见真章了,就脸红脖子粗地不知如何是好。这在《有话好好说》里瞿颖主动献身的一幕中,姜文光着膀子却又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裤腰带抓得牢牢的,他将那种近情情怯的神形拿捏得相当自如。

……但我现在只喜欢廖凡♥♥♥♥♥

(六)

珍藏多年的一段《贻笑大方》台词,甲是谁不记得了,乙是傅彪。怀念傅彪。

甲:他给咱们投资?哼。

乙:Sorry,有什么不妥吗?

甲:那他还不得把他的七大妃八大妾都塞到剧组来啊?

乙:那是咱们的福气啊,这正说明人家凌先生信任咱们,这年头谁敢轻易把自己爱不释手的蜜放心大胆的搁摄制组啊!

我来讲一下:

三次日食

时间先后我记不得了。

有一次我在菜市街上,傍晚,太阳在落山之前先暗下来。我在街角的大师傅面包房呆着等日食过去。出来之后太阳只剩余晖。

有一次我自己在家,上午,窝在沙发里看日食电视直播,窗外慢慢黑了。我大概接近日全食区域,加上浓云暴雨,有一段时间全黑,客厅的日光灯刺眼。

还有一次我在车里,不是阴天,但觉得天色不好。路过郑州一中门前,透过车窗遮阳膜,忽然发现太阳是缺的。

明天又是一次。想体验一回古人,没有任何科学概念,在消失的太阳下,会抱头痛哭吗,会有濒死感吗,会享受片刻解脱吗——很快日食褪去,会欣喜若狂吗,会重获新生吗,还是,略微失望?古书上记的帝王国运战事的凶兆,我不关心。

08/25/2017 更新:

阳光接近最暗的时候,一只年轻的蓝尾五线石龙子躲进砖缝,头冲里,只能瞧见尾巴中段一小截,像蓝色丝绸拱起的细窄的皱褶。食甚过后,它调了个头,黄条纹黑脑袋露出一点点,下巴(如果可以叫下巴的话)放在砖沿上,感受日光缓慢增强,古怪的风缓慢消弱,环境温度缓慢上升。世界从方方面面释放回到正轨的迹象。它探出来,先是上半身,停顿五秒,几个回合的腹式呼吸,确认生活可以继续。它又爬了几步,蓝紫渐变的尾巴拖出洞,美得惊人,像是在镜面蛋糕的釉料中投浸了一道。整条身子晾在惨淡的炎炎夏日里——以变温动物的标准来讲,确实很惨淡了——这时它意识到趁乱近身的我(who happens to be a patient motherfucker),动作瞬时加快五倍,灵巧摆尾,在粗糙的砖石表面左撩右扫抹复挑,眨眼消失掉了。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6-2016)

陈力丹主编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从2006年到2016年每年出一册,共十一册,不知道今年还有没有了。大学的时候买过两三本,前几天想回顾一下当年微博民间舆论的盛况,忽然想起来这个系列了。

(有时候宁愿事情只是简单重演,虽然已经更糟。五年前,2012年,气氛也一度紧张,三月底我在推上发:“**最近都告诉我说:莫谈国事。”随后微博全站关闭评论三天。14年开始,各级宣传部门开始和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好比魔法部把乌姆里奇派到霍格沃茨。)

贴出丛书历年的目录,涉及以下话题的地方标红/划线:时政、领导人、公民、权利、自由、新闻法制、舆论监督、党媒、宣传、外媒……这个梳理当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少能看出一点苗头。

08年还能问出“传媒,你传播的是公民意识还是‘臣民’意识”这种问题,还可以做出“十七大报告展现积极的文化政策、开放的信息政策”这种判断。新闻/出版/言论自由、信息公开等概念后面两三年就没有再提过了,领导人报道的原则也从回归“新闻价值”变为落实“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不一而足。


2006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论大众传媒与先进文化

论传媒与构建和社会

第三章 认识新闻

≠宣

深刻地理解“新闻”

第四章 新闻真实

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传媒报道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五章 记者采访权

采访权是公民言自由的延伸

论记者享有的“无过错合理怀

第六章 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从信息传播角度对处理“非典”疫情的思考

健全闻发言人制度的监察和限权机制

法治建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新闻观念与体制改革

最近治理党政部门报刊对我国刊体制改革的启示

试论党报工作传统

思想与的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经验

党报头版头条要有新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考察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观点

第八章 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

内化传媒人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

遏制市场逻辑在新闻报道中的张狂

“非典”报道与生命权意识

更正与答辩

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

关于记者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访谈

第九章 传媒形态与社会结构(略)

第十章 传播学新论(略)

第十一章 传媒经济(略)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创新(略)

第十三章 看世界同行(略)

第十四章 读书与治学(略)

附录(略)

 

2007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的党性原与尊重宣传规

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隐瞒信息与问责的衡量标准

第三章 2005年底~2006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吉化爆炸松花江污染: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辽宁穷人向富豪求助:“舆论绑架”富人与媒体逼视

李银河采访要求收费:关于采访是否付费的讨论

窦唯与《新京报》冲突:娱乐不能越界新闻应有规范

记者围堵王菲生孩子:关于娱乐新闻采访、报道失范的讨论

新闻出版社总署通报4家传媒违规:自律丧失他律绳之

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舆论监与企业的危机公关

媒批高院的庭审报道规则: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

网易“恶搞”推出一年:试论网络“恶搞专题”的合理性与非主流

《Time》报道报纸将消亡: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第四章 新闻真实新闻时效(略)

第五章 新闻职业意识与工作规范(略)

第六章 改变惯性的新闻工作思维(略)

第七章 传播学研究(略)

第八章 新闻作品批评与评报(略)

附录(略)

 

2008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十七大报告展现极的文化政策、开放的信息政策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

传媒,你传播的是公民意识还是“臣民”(啧啧)

新闻报道要有强烈的国土与海疆意识

传统:按新而不依领导职务编排版面

第三章 2007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电视讲坛”热:电视讲坛的生态分析

“茶水发炎”事件:凸显记者职业道德的失范

“杨丽娟追星”事件:论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

门PX”事件:突事件媒体

《突事件应对法》二:从“违规擅自布”到信息公开

“纸馅包子”事件:典型的“传媒假事件”

山西“黑砖窑”事件:论信息机会主义

假版参评中国新闻奖事件: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

第四章 新闻真实研究(略)

第五章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中传媒的责任是“监”还是“督”

舆论监的报道如何规范

第六章 新闻法研究

言论的刑事责任与商誉诽谤罪的宪法限制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

第七章 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研究

评论时政需要更宽阔的视野

(略)

第八章 传播学研究(略)

第九章 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略)

第十章 新闻业务研究

以小见大,展现科学

(略)

附录(略)

 

2009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同步推进科学与人文精神

媒工作的新思

关于互网的新思

学习胡锦涛6·20讲话答《青年记者》记者问

应过分突出领导干部的活动报

关于“传媒与国家形象”话题

第三章 2008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汤唯广告被禁:喜闻《假若明天来临》播出全剧

3·14拉萨暴力事件:突发事件:贵在“先声夺人”

抵制“家乐福”事件:网络语境下的情感与理智

5·12地震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新思维

“做鬼幸福论”讨论:时刻牢记党是人民的公仆

北京奥运报道:奥运报道让各传媒充分展现职业水准

三鹿奶粉事件: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百度诚信危机:新型传媒搜索引擎职业操守的缺失及应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印刷版:数字化条件下,传媒的外在形式已不重要

第四章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1978,我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年

那是一段思想稀薄的时光

新闻学基本概念的艰难回归

回归新闻学本体

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

同步推进科学与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后第一起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

第五章 新闻真实报道研究(略)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法治研究

西方新自由与言自由的固有矛盾

从是否封色情网看自由与法律

关于落实奥运期间访规答新华社记者问

第七章 新媒体研究(略)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略)

交管部门要求传媒曝光违章行人非法治

(略)

第九章 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研究(略)

第十章 新闻业务研究(略)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略)

附录(略)

 

2010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论记者职业理念的更新——学习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的致辞

关于刘少奇新闻和宣传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我国出版域体制改革的路线图

我国的传媒为什么会误读国防白皮书

就高法《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媒体舆论监的若干规定》答记者问

传媒刊登地图要有国家版图意识

第三章 2009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新浪”兼并“分众”:分众传媒公司为什么会遭遇危机

“躲猫猫”事件:网民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的象征意义

英国13岁少年爸爸:我国媒关于未成年人的

“最有情义的男人”:传媒让吴加芳遭遇冰火两重天

“偷窥判强奸”案:一家报纸的不实新闻为何把全国传媒和公众忽悠了?

“广汇”禁报事件:广汇集团禁报事件中传媒应检讨什么?

“绿坝”事件:电脑预装过滤软件:自律与强制之间的尺度

《辽宁日报》改版:改革:

熊忠俊“造谣”被拘:自由意味着允许说错话

第四章 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

第五章 新闻理论研究(略)

第六章 传播学研究(略)

第七章 网络与意见表达的法治化管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周年回顾

人民表达的法治保障

我们该如何应对网络意见

力不舆论的事情

谈谈网络管理的几个基本理念

从传媒“排气阀”作用看网上意见现象

第八章 记者素养研究

提升记者的政治、业务和知识素养

请用“常识”来衡量“非常”

解放思想,把握政策

时评版需要问题的睿智眼光

评论认识前提要正确

不要乱用“异化”概念

把握政策,不沿用“打”概念

晚报编辑应提升语文水平

第九章 新闻职业规范研究(略)

第十章 新闻写作研究(略)

第十一章 新闻编辑研究(略)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科研(略)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略)

传播法治思想,保障言自由

(略)

 

2011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尊重新闻传律是胡涛的一思想

新形势下“政治家办报新解

向世界说明中国——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及策略

善用民众声音参与外交

我国外交机构也要按照新闻传

传媒该怎样道党政领导人与作家座

第三章 2010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人大讨论《保密法》二审草案:《保密法》与人民的知情

罗锦华卖假报告事件:记者暗访原则上不宜采用

贵阳“中华女”事件:记者和传媒的独占话语需要监督

人民网公布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督地方力的舆论组织起来

富士康员工接连自杀:富士康事件报道中传媒人文关怀的缺失

网上再现什邡现场直播说谎:传媒为什么会“本能说谎”

平主任说“官话”:话维系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人民利益

菲律宾“香港人质”事件:媒体能直播人质事件吗?

“维基解密”事件:阿桑奇迫使我们再认识网络的传播特征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略)

第五章 新闻学基本理念(略)

第六章 传播学研究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媒如何成社会革的(啧啧)

一张照片被误读六年的社会心理历程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又一次公关之“草船”借到新闻之“箭”

让制度保障文化的多元和维持当下的道德水准

第七章 新闻法治理念

质疑“媒治”

一句新闻标题检验官员和传媒的法治观念

从南平案的报道看传媒的法治意识与专业表达

嫌犯到庭受审不是“过堂”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略)

第九章 新媒体传播

信息公开的方式管住网络推手

(略)

第十章 外国新闻史研究(略)

第十一章 新闻写作与编辑(略)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科研(略)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

较好的宣传选题 憾的宣式写作

(略)

 

2012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2011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1.中国传媒报道日本灾害:日本媒体理智客观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啧啧)

2.抢购碘盐事件:加强监管新媒体就能制止流言吗?

3.《世界新闻报》事件:致命的窃听、……

4.“7.23”高铁事件:推动闻发言人制度走向成熟

5.英国骚乱报道:什么造成了我国传媒对事实的明显误判

6.洪湖采访费事件:明确一个不言而喻的行规:传媒承担采访费用

7.“最窝囊丈夫”报道:论传媒的“二次伤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交往观念

新发表的马克思《莱茵报》活动历史文件考证研究

建国以后泽东展和失

泽东论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19世纪的交往革命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的“公正惯例”

列宁关于出版物党性原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和《纽约每日论坛报》

红色邮政局长——莫特勒

造假记者的形象——客里空

第四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1.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

2.与宣

3.论新闻真实

4.新闻记者首先要对真相负责

5.《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书摘

6.从历史到现实,报头领导人活消息的演

7.整顿新闻界应从“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入手

第五章 新媒体研究

1.新媒体形态变迁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

2.流言、意见的流通与Web2.0环境

3.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

4.认识微博的全新传播生态

5.微博基本是个好东西(啧啧)

6.论开展微博

7.微博观光团的渗透与微博名人的自省

8.开展微博外交首先得观念更新

第六章 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略)

第七章 新闻采写研究

不要让传动搅乱了叙事思路

(略)

第八章 新闻编辑研究

不能使用大跃进话语报道事

(略)

第九章 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略)

附录(略)

 

2013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寄语《人民论坛》20周年

“走转改”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评《经济日报》的“走转改”

继承传统创新“走转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走转改”

继承历史上不突出个人的光荣传统

反对形式主义

领导

第三章 2012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雷锋照片补拍争议:雷锋照片与新闻真实的原则

《环球时报》与《中国青年报》的争议:传媒间批评正常,转载要尊重版权

钓鱼岛事件与传媒:聚焦“钓鱼岛”事件的传媒现象

跨省撤事件:从“武威收报”到如今的“跨省撤报”

BBC的失败,也是英国公众的失败

第四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略)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马克思主编的第一家报纸《莱茵报》

最长的马克思出版自由论著——《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办刊思想的最早文献——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治的重要文献——《(新莱茵报)审判案》

伏尔泰式嘲笑:马克思肯定的一种宣传方式

恩格斯、列宁论绝对的出版自由”

恩格斯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

列宁论党性的名著《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列宁党内思想交流的文献——《自由和行动一致》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

列宁关于俄国工人报刊发展史的文献——《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

1917年11月全俄中央执委会关于出版自由的争论

国际记协——社会主义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组织

第六章 新媒体传播研究

数字化新闻中介挑战传统媒体

微博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传播的长尾理论与小众传播

关于“人肉搜索”答《人民日报》文化版问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提供与隐私安全

网络新闻奖作品应凸显新闻专业的标准

第七章 外国新闻传播业研究

延伸我们关于新闻业的记忆

放眼世界传媒

民族融合与政治民主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尼日利亚新闻传播史研究

缅甸新闻业的历史与面临的制度变化

巴拿马新闻业缓慢走向自由之路

贴近本土,服务读者——英国四家地方报纸版面分析

伦敦奥林匹克国际广播中心一日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问答

媒体要讲诚信

论传媒的“二次伤害”——以“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

传媒公开未成年人的姓名和图像说明了什么——以“李双江之子滋事案”的报道为例

典型人物报道要“以人为本”

新闻图片不能追求“身体恐怖”

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

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复——以《纽约时报》、《卫报》报道“窃听门”为例(啧啧)

第九章 新闻写作研究

改变文风从写规范的新闻开始

挤掉消息中的水分——修改机关消息不得不的最低要求

“日前”是哪天?“据悉”据谁悉?——满天飞的非新闻术语

你知道的,读者自然就知道吗?

坠下高架桥=坠人深谷?——关于新闻报道的细节真实

第十章 新闻编辑研究

“走转改”精神要落实到版面编排上

报纸编领导人活仍待改——2013年《人民日报》前九天评报

为什么相当多的法警新闻是旧闻

我们的新闻为谁服务?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

公民的科学素养与传媒——答《中国科学报》记者问

(略)

附录(略)

 

2014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解读习近平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解读习近平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领导答记者问

我国气象报道应阶级斗争思切实为人民健康生活服务

第三章 2013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央视“生命倒计时”现场直播:传媒要有法治意识和大局的政治把握

李克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记者提问: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技巧比较分析

芦山地震的传媒报道:期待理性而专业的灾难报道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规范传媒监督

“李某某涉嫌轮奸”案的报道:理性审视、平衡处理案件律师提供的材料

2013年八九月间传媒连曝假新闻:假新闻成因之一——主观统领客观

薄熙来庭审案期间的媒体报道:不能再搞“媒介审判”

浙江余姚群体性事件:灾情报道要从群众的需要和感受出发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

传媒生活在人民当中

以第三方立场报道利益冲突事件

为什么传媒不能客观、全面报道事实?

不要煽情,客观、平衡地报道事实

出版自由的理论架构与现实运用分析

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真相》中文版序言

第五章 传播理论研究(略)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略)

第七章 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

从新闻职业规范角度评薄熙来案和陈永洲案的报道

(略)

第八章 新闻业务研究(略)

第九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略)

附录(略)

 

2015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 

落实“工作需要、、社会效果”的领导人活动报——近平考察北京市活动报道新闻标题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

第三章 2014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马航MH370航班失联报道:复杂信息传播中的公众心理与传媒的职责

浙江苍南城管打人和被打事件报道:客观、平衡地报道社会冲突

21世纪传媒涉嫌敲诈勒索案:传媒反腐从严格执行《广告法》第13条开始

“周亮解说门”事件:网络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周亮解说门”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略)

第五章 传播理论研究(略)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略)

第七章 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

艰难的中国新闻自律

灾难报道应人性关怀至上——马航失联客机乘客亲属报道分析

为消息源保密与庭审作证、新闻职业道德

第八章 新闻业务研究

地方党需要理念

(略)

第九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略)

附录(略)

 

2016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规律 ——读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报道的体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

第三章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三个报告研究(略)

第四章 2015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记者请陈道明审稿引发议论: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评对记者请陈道明审稿改稿的某些意见

克拉运河假新闻:核实事实,不采用无消息源的新闻——克拉运河假新闻形成链条分析

南都卧底替考:“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

27届中国经济新闻奖颁奖:新闻奖的评选要跟上媒介融合的形势

《中国剪报》创刊30周年:我国文摘报数字化转型鉴戒

新《广告法》实施:新《广告法》实施后广告新闻现象分析

网信办排查淫秽色情:论网络新闻的涉“性”问题

第五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新闻工作与职业历史意识

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

传播即博弈?

——基于对“博弈”滥用的现象

再论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

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对外政治传播实践——APEC会议期间的近平用语翻译分析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

以互联网思维看互联网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

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 ——“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

“用户体验”的新型媒体生存模式

第七章 新闻业务研究

规范时事评论的写作——对《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日所有评论的分析

规范简讯的写作

细节决定新闻真实——谈记者采访写作中的细节差误

网思近平公共形象

第八章 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科研

附录


致敬被禁言的李银河,土摩托,被不止一次销号的解释系主任,LT, 以及许多迅速被淡忘的人。

博客一年

16 年 6 月 27 号被删微博,没有收到系统通知。删博不惊奇,不通知还是第一次遇到。加上前两个月账号被莫名锁死过几次,开始正式考虑独立博客。

7 月 6 号在 GoDaddy 买了域名,附带加密服务,这样通过公开渠道查不到注册者信息。

7 月 7 号在 HostGator 买了服务器。域名解析在 DNSPod(国内最大解析商)上,WordPress 安装包上传到服务器。

7 月 8 号试发了一篇。

17 年 2 月底发现博客访问故障。发现问题出在域名解析,不是服务器被黑。把解析服务从 DNSPod 换到 GoDaddy, 都是免费。

可能被屏蔽的内容,发到微博有太多顾虑,在博客上自言自语又没意义。所以问题还在,只是多了一个表达情绪的地方。表达是基本需求。

发出来就可能有人看到,算是环境压力,不然根本不会记日记,我无声流逝。

本来想凑个整,第五十条 post, 没凑上。

无题4

(一)

意淫:一种精神上的肉体生活。

(二)

日常失落一则:量完体温发现还不到37度。

(三)

你没有错 是人们长得差不多

穿行其中 像没有移动

(四)

经常想起来郑州遍地的“九头鸟热干面”,特别好笑,一听就不可能正宗好吧,就好比东北人开餐馆,有可能起名叫“砍省家常菜”?

(五)

抄两句话:

… To us, it started making a lot more sense, if perhaps at the expense of some of the magic, when we learn what drove Kaufman to write it. He sent out to write an existential horror, a film that preys on all of our fears not viscerally but philosophically.

(六)

抄几句诗:

“我们是向着什么秘密的方向走,于是才有这么多无耻的谎言,……充满活力的青年学会说不平,但却不如/默认一切的弟弟,一开头就成功,……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作报复”

(七)

我这个人想法很单纯的。就是单纯想死。

一些合法回忆

第一次认识“玩世不恭”——

九七年开始买《漫画月刊》,每期封面都是名人漫画肖像,我从那上面认识了萨马兰奇和其他人,具体只记得萨马兰奇。有一期是光头陈佩斯,介绍说他形象给人感觉“玩世不恭”。我问我爸,什么是玩世不恭。他跟我解释了,具体怎么说的不记得了。这个词被介绍给小学低年级的我,回头来看可以说是一次思想解放(或毒害)。我模糊意识到“认真努力、积极向上、报效**”的学校教育主流话语之外还存在其他可能。

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癞蛤蟆——

夏天夜晚和我爹出门散步。走上一座短桥,桥下是当时还没治理污水的城市内河,阳光下水面呈墨绿色粘稠状有油纹,天黑了就只剩下浓烈的臭味和裹成团的蚊子。桥上人行道路灯下有个书摊,所有过期杂志、盗版《废都》《红墙内外》《卫慧小说选》《上下五千年》等等都明明白白铺在草席上,在臭气中还能闻出廉价印刷品的味道。我爸忽然指给我地面上一个东西:一只大癞蛤蟆。要是没有投下影子,颜色简直和水泥地融为一体。

第一次吃汉堡——

家附近的面包房推出新品:汉堡。我妈同意给我买一个尝尝,我幸福得要昏过去。当时离我第一次在大城市吃到肯德基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买回家一吃,难吃到震惊且羞愧:五块钱还挺值钱的,怎么扔啊……多年以后,当我搞清楚不是所有的 sandwich 都叫 burger, 才想起来小时候吃的那个是真正的夹了碎肉饼的 burger, 唯一的问题是面包房没有把肉饼煎一煎……我记得没吃完(怎么可能吃完!)的生肉汉堡在冰箱里存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扔了。

还有90年代夏季傍晚的生活场景——

摩的司机递给你一个绑带油腻发黑的塑料头盔。露出海绵的黄面包车后座污渍可疑。影院轮流播放《红河谷》和新婚夫妻科教片。VCD 机吐出一张发烫盗版光盘(周星驰《整蛊专家》)。菜市场熟食摊卤肉锅里哈尔滨红肠(主要成分色素、淀粉、猪肥膘)几经沉浮。糖精冰棍来不及嗍完就松散化掉。男人在机关舞厅跳交谊舞,老婆带着六岁闺女(确实不是我)趴在窗玻璃外面瞪眼瞧。劣质化纤面料被汗水反复浸湿,风扇反复吹干,形成繁复的盐结晶纹路。家属院看大门的拿一只旧牙刷把儿烧化,堵住漏水的搪瓷脸盆。收废品的打开一罐过期旭日升冰茶,“嘭!咝——”

……

— —

除了早上给冷牛奶加两勺冰甜酒,我对生活别无心得。……类似这种屁话人们还挺爱写,表达欲很强啊。

— —

听广播:“……网络平台最终沦为喷子、僵尸号、独裁者的乐土,我决定退出twitter.”……哦你不是在说微博?

— —

不要只是对人性失望。狗是这么想的:稍微演一演你们就信了……人性好单纯哦。

— —

我倒想问问都谁给你的自信!……给我也来点。

— —

敢于声称生活美好的人……我看您也一定会拥有成功人生的,祝福。

— —

人都在得意什么呀,信不信外卖小哥就敢吃你一块红烧肉。……问:拢共三块,这下还剩几块?

— —

有时候开着车忽然就觉得人很蠢,一个一个罩着铁盒子跑来跑去,神气得很。跑起来却连四周都顾不上,蹿出来一只鹿就懵圈了。费那么大劲还那么狼狈……不说高等智慧生物在光年以外观察你,自己都嫌砢碜。

— —

当代人之所以这么洋洋自得,雾霾负一定责任。主要是太久没见过满天繁星了……漫漫星河从头顶灌下来,冰凉,想流眼泪,感觉自己未必是人。

— —

你在夏夜暴风雨来临之前观察过闪电吗?有时远远藏在乌云后面,听不到雷声。……可能以前被当成高楼顶上的探照灯了。

— —

个人比较绝望的时候建议看点严肃纪录片,讨论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病毒变异之类的,几个专家在那咔咔讲,“来不及啦”,“早干嘛去啦”,这种。……反正整个人类都快完蛋操了,对自己松口气吧。

计量时间

我不写日记,偶尔记一下某天发生了什么。选了一些新年前后或其他时间尺度下的节点。有的是原文,有的是再现。

2007年12月22日

一个人去看了场电影,全场就我一个人。进影院时刚开始落雪,等出来地上已经咯吱脆了。这是郑州今年冬天第一场雪。雪粒在脸上弹开,凉凉的不难受。

2010年12月22日

一个人去看了《让子弹飞》。上午九点十分第一场,人不多,来了个女生坐在我左边的位置。演到姜文向《巴顿将军》致敬的那段,她压着声音说:“巴顿将军!”

2010年12月31日

傍晚看了剩下的半小时《低俗小说》。晚上停电。和室友在外兜了一大圈,回寝点蜡。手机换过电池,在聊胜于无的信号里群发短信:“…把这年的最后一点电献给你们…”

2012年1月1日

刚过零点一位朋友发来消息,问我对2011有什么想法。想要回顾这一年追过哪些事,翻翻截图、微博也十有六七了。钱云会、动车事故、乌坎事件……

2012年12月28日

武汉在圣诞节后下了一场像样的雪,虽然没有积,但是大雪花飘了大半天。前两天偶然看了一会儿谷歌街景图。头疼不能顺利上Facebook,人人网现在又很无趣。(注:来自一封信的内容。)

2014年1月31日

验血——白细胞、中性细胞、淋巴细胞低。开始吃达菲,终于在农历新年凌晨吃完第六颗,满够三天,停药。还剩四颗,一百多块钱呢,必须在2016年保质期到来之前再得一次病毒性感冒。

2014年3月24日

去年今天放进电骡的种子,今天终于拖完了。这期间断断续续,走走忘忘,随我一道辗转。(注:那电影至今还没看,也忘了叫什么。)

2014年5月1日

头一天露腿。

2016年3月13日

第一天穿短裤。

我在笑什么(旧文,有增删)

所有喜剧引发的笑都是嘲笑,所以善良的人看喜剧会感到难过,敏感的人看喜剧会感到羞辱。——我说的

东东枪回答如何编纂一个笑话,说要“时刻观察身边与自己心里的荒谬,尤其那些是‘不体面的真实’”。

与“不体面的真实”相对的,就是“体面的假象”。人们愿意在生活中搞出一副光鲜繁荣的样子,且心照不宣地为彼此打掩护。笑匠的工作就是打破这一团和气,要么对人和事做无情的归类、降格,制造一种“嗤嗤”戳穿的爽感,要么拼命地陌生化、拔高,使之虚伪山寨到不忍直视——想胖?让你胖到喘。

“您好,这位顾客,请问您是要理发吗?那您要找我们店里哪位发型师为您服务呢?是 Kevin 老师、Jack 老师、Eric 老师还是 Lucy 老师呢?” “我都不认识啊,那就 Lucy 吧。” “嗯,好的,您稍等。Lucy,10号客人要理发,Lucy! Lucy! Lucy! … 你妈了个×的刘继芬有人要剪头!” “啊!来了!”(@小張翼德

——”Lucy” 与“刘继芬”之间存在断裂。刘继芬也可以是王招弟、周翠兰,但不能是王语嫣,周芷若。

不可能有比“电影资料馆”更糟糕的电影院了。看电影的时候周围恨不得有80个评论音轨:“你看导演拍这个大爷吃焦圈儿是他最喜欢的处理方式,一种紧张的表达,这和他的童年有关系,他三姨小时候摸过他。”(@君达乐的慢先生

——妄图用“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紧张的表达”、“童年”阴影等制造高逼格影评,却在“大爷吃焦圈儿”、“他三姨小时候摸过他”这里 low 得一塌糊涂。给你来一瓶八二年的可乐,你感受下。

看段子的人,笑则笑矣,心里可能也会不舒服的。自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免不了产生代入感——多少人听过这个段子,就被多少人嘲笑了一般。

笑匠深知,还是自嘲来得保险。

郭德纲有言,“从人性来说,观众不愿意看台上花团锦簇,上来4个人开着敞篷车往那一站,穿金挂银4个大美女扶着他,观众不爱看,他愿意看台上惨不忍睹,他愿意看不如自己的人,这个钱花值了。”

“自轻自贱”这招儿太好用了——许多艺人努力拗出“逗比自黑”的造型,不管是否用力过猛,总要比没有标签讨喜一些。想做偶像的,造神不成,“走下神坛”的姿态更好演一些。

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一出,人们嗷嗷地怀念《甲方乙方》,更有人翻出早年的《顽主》。三个片子都是讲几个人开公司,帮人实现梦想,但是喜剧的内核逐一弱化了。

《顽主》的三个角色,野生屌丝,没钱没势没女朋友,外人眼里不务正业,还被家里人看不起,区区居委会就能把他们小公司停业整顿了。

《甲方乙方》里,葛优有了女朋友,还倍儿漂亮(虽说一开始目的不纯,但好歹也算有让女方目的不纯的资本——分房子),承接的业务也高大上了不少(如“阿依吐拉公主”一段)。好在草根性还没丢,哥儿几个还会分吃一个不锈钢饭盒里的冷饺子。

《私人订制》倒真应了“台上花团锦簇,上来4个人开着敞篷车往那一站”的排场,四个主演锃光瓦亮,生活优越,彻底甩脱了山寨气质,再没有低声下气讨客户满意的场面,反而拿起了居高临下的身段(如“帮宋丹丹体验土豪”一段)。钱权色就像喜剧世界的原罪。冯小刚因为这片子被骂,只好说活该。

陈佩斯有言,“统摄人类笑行为的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就是有差势存在,从人最简单的笑里就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差势存在。……悲情的内核是喜剧的内核。”

《甲方乙方》是怎么写成功人士的?叶京演的大老板死活要体验穷日子,徐帆演的大明星死活要过平凡人的生活,“好梦一日游”帮他们实现了梦想——然后大老板大明星发现自己是已经离不了金钱和名利了。得不到,甩不脱,都是悲剧。

《私人订制》里面,李成儒演的大导演要换掉一腔俗血,立马就让他遂了心!换血之后,多金大导成了阳春白雪的艺术家,也造福了王宝强演的屌丝。艺术家是什么身份?逼格比原先更高,干脆没人能懂了,彻底脱离群众。他满意吗?满意。而接受了俗血后逆袭的屌丝,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捎带脚儿,一个廉价的、没有主观意愿的实验对象。身在主流叙事之外,他甚至没有机会作为小人物奋斗一下。他满意吗?求之不得。难道片子想要讽刺资本的邪恶力量?可不像。里面的大导演像是现实中创作者的化身,自嘲的载体。呈现出的却是一种不自觉的、带有阶级属性的居高临下。

《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束焕有言,“左爷(梁左)写对白,首先假定一个貌似靠谱的逻辑是成立的,然后顺着这个逻辑推,推出各种谬以千里的结论,让你乐不可支,再回头一看,哦,原来那个逻辑是错的,错得那么可笑,可当初一听没觉得有问题啊,不都是日常话赶话吗?他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悖理。”

“就你们街道的那帮老太太都多大岁数了?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么?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那么大的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得好吗?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呐?你说你们闲着没事儿抓他干嘛。”(《我爱我家》第24集:双鬼拍门 下集)

——一种语言的涌动感裹挟着你,走到最高处往下一摔,“咣当!”落回生活中。居委会大妈就这样被证明成了荒谬的存在。

热衷于解构日常生活容易被指玩世不恭,但生活的细节如果不被玩味,倏忽就不见了啊。

去买咖啡,结完帐收银员说了句 “You have a good day, OK?” 加了 “OK?” 之后听起来好暧昧哦,那种感觉就像“一定要幸福,答应我好吗?”(@白希德

观众见怪不怪,才有笑匠的大惊小怪。他们用牛一样的眼睛,像第一次看那样地看这个世界,终于瞧出被人们默认而不自知的荒诞感。

每次 CNN 的白人女主播提到 “N-word”, 就等同于把 “nigger” 这个词强灌到观众脑子里……是啊!你是不用直说这个词!但为啥要我在脑子补全这个词!!你他妈的凭什么不自己说!!!(Louis C.K., “Chewed Up”

人们不断把新的表达纳入日常语汇,驯化为自然反应。一些美式相声演员喜欢解剖习语,质疑其合理性,比如 Georgia Carlin 在 “Back in Town” 里解构了 “more than happy” “in your own words” “legally drunk” (Well, if it’s legal, what’s the fucking problem? “Leave my friend alone, officer, he’s legally drunk.”) 等等。而咱国相声演员更喜欢把一些正经的或新潮的词说叉劈(不知道这种包袱的术语),装老冒儿没文化,比如岳云鹏的“阿凡提(达)”梗。这其中观众的心态是不同的。前者是让观众感到新鲜,被挑战,进而自嘲:原来自己也是这荒诞的帮凶。后者是让大伙儿满足于熟悉的语料,心中一喜:嘿!连阿凡达你都不知道,你看我就知道。

挑衅性和亲切感,两种重要的喜剧风格。

某知名大长脸演员,其经典开场白可以说无人不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可谓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吃这一套的观众兹要看到他就会心一笑,想要抢在他前面说出这句台词。

Larry David, 在 stand-up 场子里指称自己的观众为 “you people.”(你们这些人呐,……)主动拉开距离,制造对立,把自己放在一个旁的地方。你可以轻易察觉到他的优越感,冷眼看穿——他嫌弃观众。但是你不会讨厌他,因为他更嫌弃他自己。相比于观众的存在,他更为自己的存在而尴尬——他甚至想一跑了之。

喜剧角色的左支右绌、尴尬为难有时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Larry David 自编自演的 “Curb Your Enthusiasm” 可以说是社交恐惧患者的必备毒药,需要鼓足勇气才能打开一集。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个勇气了。也许再过若干年,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才能心平气和看笑话。

举一个经典尴尬情节——男人的“小弟弟”不听话。”Curb Your Enthusiasm” 是这样设定的:Larry 和女性好友去看电影,穿了一条布料硬挺的裤子,在影院坐下来之后裆部顶起了一个小帐篷,但其实里面没东西。Larry 觉得好友往那里看了一眼,她只是没有当面发怒。事后他忍不住给对方打电话,辩解自己并没有起色心。好友这才知道有“小帐篷”一事,大骂 Larry 流氓。

同样是 Larry 编剧的 “Seinfeld” 就和风细雨多了。老牌直男 George 去按摩,被分配给了一个男性按摩师。起初他是拒绝的,但没得选,只好屈就。进了单间发现对方是一个肌肉俊男,George 整个人都绷紧了。事后,他心事重重地向好友 Seinfeld 坦白:I think it moved! !(我觉得我那玩意儿动了!)

第一种情景中,尴尬者选择直面对方,前景很不乐观,结果也确实事与愿违,施加给观众的压力可能会大于看笑话的轻松愉悦。第二种情景,尴尬者选择了与好友即熟悉的第三方分享焦虑,观众在安全感的包围中被小型尴尬温柔地搔痒痒。

笑匠手里还有一对儿相反相成的兵刃:陌生化与熟悉感。

师徒四人挑了经卷上了鼋背,真好似平地一般。老鼋开口发问:“圣僧,西方世界,可太平否?”“人人礼佛吃斋,真真个西方极乐。蒙如来赐我经卷5048卷,保我唐王社稷永安。”老王八沉吟半晌,忽然往水中一沉,把师徒四人掇进水中:“绝对不允许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流入中国课堂!”(@仕图熊太行 原链暂缺)

——现实生活语境强行拖入经典文本语境,一种空间跳跃般的奇幻感,柠檬汁呲一脸的酸爽。甚至还没来得及解码,先行被语感笼罩。“不允许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流入中国课堂”本身是荒唐到让人没脾气讨论的事件,忽然被以一种更荒唐的方式调侃了,简直让人振奋。

制造陌生感的是语料的组合方式和逻辑结构,但保证笑点成立的是读者对每个语料的了解,除非词句的堆砌只为追求韵律感。仿佛创作者对你挤了挤眼睛,“哎呀你懂的”,挑逗你共谋的兴奋,或许还有“哦哟我都懂”的优越。

日子过得真快。想一想明年劲霸男装就关注夹克33年了。(@认蒸你就熟了

——现实生活语境+经典广告语境

远征军司令阁下:地球人的科技水平远不如三体,但这颗星球上某些动植物强大的物理属性显然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他们科技上的不足,值得我们警惕。譬如有一种叫做仙人掌的植物,居然可以不借助引力场就能使电磁波发生强烈偏转,很多地球人都在办公桌上摆放这种植物来吸收辐射。(@tombkeeper

——科幻小说语境+现实生活语境

依法治国真的太炸裂了!你思考一下!比如依法治国以后,某天某个法在五维空间把你给依法治国了,但因为你是三维生物,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实际上!你已经被依法治国了!什么感觉,怕不怕!太恐怖了,是不是不敢再干坏事了,依法治国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一个思考不一定对(@大咕咕咕鸡

——政治宣传语境+科幻小说语境+大咕鸡专有语境

笑匠如果竟制造了个人风格的语料库,人们就会通过其中的只言片语来互相辨认。寻着大咕鸡话竖起的燥热的耳朵,一如老一辈当年听到人说“要啥自行车!”时的热泪盈眶。

制造笑料的方法大多是中性的,难分高下。参差不齐的是笑匠的造诣和受众的个人偏好。同样是顺口溜,恶心人的真不少,而赵本山老师的,我可能要记一辈子了。

“说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匣儿才是你永久的家啊!”

只有段子是纯文本形式的,相声小品喜剧片写下来都折损了无数微妙的效果。但是看了听了这么些年好笑的东西,总算是写了一点想法出来。向笑匠致敬。

另,很喜欢《欢乐喜剧人》的口号:“搞笑,我们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