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2020 年上升到淘票票长宁区前 200 名了,虽然我仍然不住长宁区。一共看了一百部多点,影院将近 50 部,其中新片可能不到十部。电脑上看的大多滥俗,下了一些严肃电影却总提不起勇气打开。

先说最有娱乐精神的 top 5, 五个不同国家的:

Date Night (2010) 是我最喜欢的那类美式喜剧,对 Steve Carell 好感倍增。

The Death of Stalin (2017) 莫名的熟悉感(也不莫名)。豆瓣把评分和打分都没收了,增添了更多熟悉的味道。

通讯员 (1986) 恍然有八十年代国片的气质,青年身上无所谓和有所谓的二元性。

犯罪生涯 (1955) 能把男的不行和厌女情结拍得如此精妙,是非常 liberating 的。

摩登保镖 (1981) 第一次真正看许氏兄弟(小时候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不算),没想到能这么好笑,在座位上快抽过去……这种喜剧真的全方位绝迹了吗?

荣誉提名 – The Addams Family (1991) & Addams Family Values (1993) 不喜欢光头弟弟的表演方式,也不喜欢合家欢大团圆的底色,但还是好笑,实在喜欢两个女性主角。

战争相关的十部都是年度最佳(我不会喜欢的某些院线战争片压根没看):

无望的人们 (1966)

红军与白军 (1967)

遥远的旅程 (1950)

Apocalypse Now (1979/Final Cut)

士兵之歌 (1959)

自己去看 (1985)

我是古巴 (1964)

上升 (1977)

This is Not a Movie (2019)

1917 (2019) 当然也很好,但是珠玉在前,只有划破夜空的火光带来极致美感和恐惧。

宗教题材只有两个喜欢(基督最后的诱惑没看完不算):

马太福音 (1964) 切实感受到圣经的文本力量,当年在电脑上看的时候过于皮毛。越理解信徒如何走向宗教,越理解自己为何不信。

The Wicker Man (1973) 几年前在万圣节影展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今年万圣节左右终于看掉。

最后赞扬被遗忘的人们 (1950), 看了布努埃尔的无聊资产阶级,更要看他拍的流氓无产者。

其他大师片,可能因为如雷贯耳太久,反而没有很震撼。

P. S. 新年影院第一场,送你一朵小红花,啥玩儿。都在深焦这篇里了,读之前我还没有去想小红花的含义,只是感叹羊群无辜,为了电影被尽数敲上红章。

面包会有的,其他不一定

这篇又拖了三个月,救命,有些片子都快忘了。


上影节每场只开 30% 的座位,实在是浪费,类似的遗憾也不值一提。面包会有的,夏粮增产了,伊港。

Women Make Film: A New Road Movie Through Cinema

全片 14 小时,上影节选了两个两小时的段落。本来以为会以历史或电影人为线索,结果是以电影拍摄技法分章节,sample 古今中外女导演的作品片段。取材的范围并不西方中心,记得有这些华人女导演的作品:

讲主观镜头的一章,选了陈冲的《天浴》,李小璐面对枪的一段,前面还额外提到陈冲厌倦了扮演异域风情的美女,转做导演。

表现死亡的章节,选了王苹的歌舞剧《东方红》,革命者中枪的一幕,旁边还有洋大人的形象。还有一节也选了她某部戏的开场画面,观众步上高阶,似是人民大会堂?可惜忘记出处了。

大概是歌舞那一章,选了黄蜀芹的《人·鬼·情》,秋云顶替别人初次登场的一幕。李保田站起来,从一众斗笠帽之间走向台前,真好。

超现实主义章节,选了唐书璇的《董夫人》,庙里固定镜头跳剪(我查了),宗教与超现实的关联。

绝大部分片子和导演都没听过,所以一旦出现见过的也很惊喜,比如引用了《领养》的工厂镜头和结尾一段。

提到了 Wonder Women 里短暂的女性凝视(我还没看过片子)。也节选了 American Psycho,我后来重看了一遍,想起拍摄贝尔浴室戏的场面。

一种重要的电影手法/风格,也许根本就来自一位女导演,然而我们叫它“林奇式”,Lynchian, 女性电影人的名字不被记住,比如我现在就忘掉了。

记得多次出现的名字有:田中绢代、舍皮琴科、简·坎皮恩、凯瑟琳·毕格罗。

Two Roads 殊途不同归

首先因为是捷克的,我想看捷克。其次因为在 YouTube 找了预告片,残障人士乐团,欢乐市井,觉得会是沉重片子间隙的调剂。本来没买到这部,恰巧开映当天上午有人出票,正好在我已有的两场中间,转场时间也充裕,有缘。

视障、智障、脑瘫、侏儒症、退行性疾病,乐团大部分人在轮椅上。片子选了其中几人的生活片断。排练厅里严格,团长是健全人,在广播台做访谈的时候说:同情没有用。

团员们排练厅外抽烟喝酒约会。鼓手(电子鼓)脑瘫男约女人见面,键盘盲人哥们儿陪他边等人边喝啤酒,猜测是不是被放鸽子了。女人终于来了,陪护人推着她的轮椅,她的脑瘫更严重,动作更不受控,口齿更不清楚。两人在一起后,乐团的人们调侃,两位轮椅人士可算开张了。俩人各自操作轮椅出门约会,女人更艰难,男的买冰淇淋喂女的。最后还是分手了,男人嫌女人说话总是听不懂,女人控诉男人还是喜欢健全人。

主唱女在交友网站发个人信息,明明标注了本人坐轮椅,男的们似乎根本不看文字,非要等 match 之后,听说是轮椅女士,又一溜烟儿消失。别人把酒瓶送到嘴边,她仰脖就喝。演出结束晚上的聚餐,她费劲卷了一个烟卷儿。

主唱轮椅男在巡演巴士上感叹,希望拥有某个路边健美男士的身材和鸡鸡。后面他又坐着轮椅结婚,新娘是肢体健全的美丽女孩。

男青年彼特总是被团长威胁退团,因为没法控制个人情绪发作,有毁掉整个演出的危险。症状是抱头,颤抖,发出怪声。有时候很快就自己停下,有时候要旁边的人倒数三个数。彼特天赋异禀,每场结束后能回想出谁在哪里失误或走音。团长其实还是珍惜他,组织创作了一首彼特的主打歌,内容是解释他自己的语料库——彼特经常用旁的词来指称事物,制造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奇特映射。

刺青 4K

修复版极其明艳,一开头视觉冲击,我以为全程都是这种画风,结果故事展开之后塌下去了,打斗片段尤其疲沓。对白直露刻板,观众频繁笑场,也有女主 PUA 男主的原因。

对日本的 female exploitation 缺乏了解。全程都在感叹若尾文子的皮肤真好,怀疑后背也扑了粉,香软无骨,没有棱角也没有赘余。还注意到她的门牙有些凸,美得不工整。现在主流明星的牙都太工整了,显得汤老师尤其可爱(跑题)。

遥远的旅程 4K

又是捷克。纳粹,泰雷津集中营。

音阶急转直下,也是人物坠楼,也是历史急转直下,一切都太快了。人很难做到最坏的打算,人性总被希望吸引,你不可能准备好。这是最难过的地方。

制作音效

没想到看得这么感动。从单声道变成双声道的一刻,而后再变环绕立体的一刻,可以遥远地想象听障人士第一次带上助听器的感觉。

想看芭芭拉史翠珊的歌舞片。

在同一个片子 sample 这么多极致享受,我内心疯狂尖叫。环绕立体声——《现代启示录》,电子音效——The Matrix,恐怖音效——当然是希区柯克,配乐 & 拟声——《盗梦空间》,Ambient——《断背山》,还有《公民凯恩》《星战》《象人》《侏罗纪公园》……

通常很讨厌“强行政治正确”这个说法,但我也实在讨厌《黑豹》,觉得用它作为黑人电影人的声音代表作是很偷懒的做法,更贴切地说是敷衍型政治正确。

甜蜜的生活 4K

对不起,费里尼,我中间睡着了。

辛辣感,raw, 这个感到了,朋友的死让人震动。看之前读了 Roger Ebert 的影评(“the juggler with more balls than skills”),他可以共鸣,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可以,但我还很难,或者说比以前更难,当然有性别的因素。

他梦见巨人

《制作音效》里面,镜头前的人总在说,创作是无比的快乐。可是特瑞吉列姆说,真他妈痛苦。而他停不下来。

看到了 Depp 当年的镜头,后来重启项目,选角的考虑还有 Paul Rudd 和 JGL.

得过且过,终于收工,理解万岁。但如果不能以理想的样貌完成理想,还算完成理想吗?

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

好像是第一次正经听库布里克本人讲话。有些理所当然的刻薄,说娱乐产品 stupid, 说 Al Pacino 不够 physically attractive…

阳光普照之处

一个不是非常相关但深刻的印象,阿富汗也有青年男子不愿结婚。

再现康宁汉

3D 视效很差,和之前看《皮娜》的享受没法比。康宁汉似乎表达了这样的艺术理念,他期望不阐释作品的工具人。

这不是一部电影

非常震动。记下了很多关键词,但是三个月过去很难完全串在一起了,原样放在这里,有机会重看。只有一点想说,这是我第一次清楚地听说发生在亚美尼亚的屠杀,想到最近的战争,世上太多的苦难在主流叙事之外。

父亲 相机 拒绝杀人;贝鲁特 中东 小说 流放 不想当编辑;屠杀 亚美尼亚 叙利亚;以色列占领土地;中立 情感 真相 编辑 徒劳 默多克;拉登 记者 as good as;改变 vs 记录;贩卖武器 人口;isis 机器;anti pro;沙特 911 西方视角;词语 wall barrier fence clash killing noah Chomsky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4K

竟然真的有人喜欢。我感到被浪费时间,全程 cringing, 像学生习作。想起来《寻找小津》里露脸的赫尔佐格,同样是外国导演拍日本,作品的气韵咋差距这么大……

我们 IMAX杜比

节奏不好,看得不耐烦。

He saves but he rapes

(一)

三月份以来又订了 Netflix.

重看了 Spotlight, 还推荐给了几个朋友。看完没几天鲍某的新闻就出来了,除了事件本身让人痛苦,更难过的是再次提醒你,当看到一只蟑螂……片子老派扎实,至少第三遍看了,到最后还是震动。对一个 Catholic town, 需要外来者,也就是新的犹太总编,才能打破铁屋子。对一个表面各司其职的体系,也需要记者和律师承认过往的失职。这次注意到,讲述经历的都是男性受害者,虽然里面也说到受侵犯的男孩女孩都有。不是说一定要有女性的故事才完整,只是留意到这样的安排和背后的意识或下意识。

另一个触动的点,本来报纸马上要把调查结果登出来了,结果发生了 9/11, 其他一切都要让路,遥遥无期。片中人说,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 the church ——国难之后需要凝聚力和精神支柱(耳熟吗)。而且 the church 做了那么多好事,一刚。Dave Chappelle 的这段话我不喜欢,但是很恰切:”He rapes, but he saves. And he saves more than he rapes. But he probably does rape.” 如果因为行过的好事而原谅,好事难道是赎罪券吗。

终于看了 The Breakfast Club,  有些失望。尤其不喜欢最后 girl fell in love with the bully 的桥段,虽然 the bully was also abused. 后来看《废柴联盟》,第一集就有致敬这个片子。复习了 Dazed and Confused,  好像也没那么伤感且喜欢,可能是我彻底度过了青春的服丧期,对男孩们也难以投入地共情。已经忘了这句话出于此,”if I ever start referring to these as the best years of my life – remind me to kill myself.” Linklater 拍完发现,对女生的表现还是太匮乏,还是男性视角,a boy movie, 于是在 Before Sunrise 作出提升。但我也不想看年轻人的爱情了,所以复习了 Before Midnight, 餐桌群戏那段实在太好,自然粗俗优美。

男性导演的女性视角,还有 Mad Max 4 口述历史里面的 George Miller, 他邀请《阴道独白》的剧作者和女孩们坐下来 workshop, 了解性暴力受害者的经历和情感。I thought it was amazing that George cared so much. It could have just been like, ‘This is a big Hollywood movie, now put on your bathing suits and get outside.’”还有读门罗小说(我没读过)的曹保平,男女当然可以更深层次地相互理解,但需要兴趣、投入,和天赋。

也终于看了《汉江怪物》《雨果》《巨蟒与圣杯》《天才雷普利》《斯大林之死》以及 PTA 的几个片子,都介于不喜欢和还行之间。

还有几个傻乎乎的喜剧,喜欢 Steve Carell,讨厌 Will Ferrell (The Anchorman), 等下,这俩人名字还押韵了??Date Night 里面夫妻俩强行钢管舞那段简直是近年来最好笑 top 5, 剧情主线仍然是实现男人的计划,并最终毫无意外地奏效,Tina Fey 明明是很强大的角色,但还要穿进“被哄开心的老婆”的鞋子。Crazy Stupid Love 没想到高司令还演过 stud, 老天,借用影评的一句话,”It’ll make you laugh, it’ll make you’ll frown, it might even make you cry, but mostly it’ll just make you want to have sex with Ryan Gosling.”

看过的 Seth Rogen 电影又增加一部,Zack and Miri Make a Porno, 可爱。其实《青蜂侠》也打开看了,太难看以至于半途而废。复习了 Pineapple Express, 结局也很可爱,三个男人彼此大呼“我爱你”,好像几只小熊决定不抢蜂蜜了而要抱成一团,Superbad 里也一样,Seth 真的很喜欢这种画面,我也喜欢。

对 Seth 的喜欢线性增长,让我写一点无关紧要的印象——他在 David Chang 的新节目里讲,自己在亚裔很多的环境里长大,也提到了 The Breakfast Club 一个情节,女生带的饭是寿司,其他人都没见过,Seth 当年觉得这有啥奇怪的,不人人都吃寿司吗。他在宋飞的节目里,两人面对面喝咖啡,Seth 一直出汗,宋飞问他为啥,是不是紧张,Seth 边笑边擦汗(此处学习一个新词,shvitz, 他俩都是犹太人),说 “Don’t do this to me, Jerry. You fucking dick.” 我对这种适度害羞和手足无措可是太喜欢了。他讲自己十几岁时上 comedy club 夜场讲段子,他妈开车接送还坐在台下看他表演。Dave Chappelle 也讲过同样的故事,他的母亲还有一句, “Son, 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a lion so you can be the lamb you really are.” 喜剧演员和母亲的温情记忆还有 George Carlin, 等我看完他的 Last Words, 自从在地铁上看哭之后再没翻开过。

(二)

开始读 Just Mercy 没几天就发生了 George Floyd 事件。60 年代的政客可以堂而皇之呼喊 “segregation now, segregation tomorrow, segregation forever.” The Hairspray 是同年代的故事,角色在不允许黑人入场的演播厅外面喊 “Integration now! Segregation never!” Somehow 我也终于搞清楚了系统性失败应该用 systemic 而不是 systematic.

想起来大学时候院里还展映过 Freedom Riders, 导演也来了,我提了个有点傻气问题,大概是现在美国对黑人还有歧视吗,当时确实没概念……导演好像说了日常生活中还好云云,剩下的话我不记得了。当天还有范立欣和他的《归途列车》。

读 84 Charing Cross Road, 几十年的书信友谊,寄书和写信。现在的时代确实不太可能发生“错过”事件了,几乎不存在错过的客观条件,只有回避的主观意图,或者动机缺失。作者提到她的编辑名叫 Gene, 华裔,搞得我很好奇。搜了下,Genevieve Young, 今年 2 月份在曼哈顿去世,享年 89 岁,度过传奇一生。也搜了下 gene 作为基因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1909年

(三)

又打开 The Matrix, 第无数次。第二部的高速追车和第三部的终极对决都是可以反复看的片段,但是看得越多越清楚和第一部的差距。Neo 的 epiphany 永远让我激动,Neo 的脸可以代表偶像崇拜的原始意义。这次真正注意到,第三部里 Neo 几人再次去找 Merovingian 的时候,场地是一个 leather bar, 里面正在发生一些 pretty graphic 的画面。

终于看了 Sense8, Wachowski 是真喜欢蹦迪啊……回头再想 Matrix 三部曲,每部都有一场蹦迪戏,I 是 Neo followed the white rabbit 之后和 Trinity 第一次见面,II 是他们回到 Zion, Morpheus 鼓舞士气一番话之后所有人开始蹦,III 就是 lether bar 里面。

昨天看了 Queen 和 Adam Lambert 的新纪录片,很开心,比当时看传记电影开心多了。Rami 的气质实在是 pageantry 和 glamor 的反面,无论再怎么描摹神态动作。Brian May 指着 Adam Lambert 问台下观众:Is he a keeper? 海格也是 keeper, 看守人。好嫁女和经济适用男都是 keeper, marriage material.

拔河比赛

这部分是一月初写的:

2019 年看了 100 部左右电影,不包括戏剧放映,影院看的大概一半,和去年基本持平。

作为淘票票钦定长宁区(虽然我不住那儿)排名 325 的观影达人,新年第一场去看匈牙利影展。

映前放了新版反恐宣传片。第一个场景是口罩人想买刀具,拒绝出示证件,老板报警;第二个是口罩人住旅馆,登记时证件有问题,前台报警;第三个是口罩人背着大包和人擦肩而过,包里丁零咣啷,行人也找警察反映情况。回来找了下详细介绍,原来行人是“红袖章”,口罩人包里露出了刀柄。我看了两遍宣传片,都没注意到这两点。Anyway.

前两天看 Richard Jewell, 竟然就是宣传片里红袖章那样的角色,且英雄。好些人觉得片名翻的不好,《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长且拗口,就出主意改名:《恐袭谜案》《洗冤实录》《进击的肥宅》《被夺走的特百惠》……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亚城好人》。

说回匈牙利影展,看了六部。

《无望的人们》,脏毛外套,毛毡帽,囚犯。

《红军与白军》,票上写的《红与白》也不是不可。但是全片中文字幕翻成“红队”、“白队”,过于可笑。苏维埃红军也不能提吗?难道因为红军在片子里强吻了女人?历史消解成一场拔河比赛。

《爱》,非常喜欢。开头恍然觉得像伯格曼电影。人间温情与政治凛冽,因为前者人才能survive后者,or not.

《保罗街小子们》,喜欢。人的社会化如此直露,到最后又如此虚妄,仿佛故意把严肃的运动或斗争“矮化”为少年版,血白白注入历史长河。Are we a joke?

《领养》,结尾想起《毕业生》,you lovebirds are finally together and then what? 那几天听 podcast, 因为《毕业生》的编剧 Buck Henry 去世,回放了他之前的访谈,说当年结尾引起争议。我喜欢这样的结尾,fucks you up. (P.S. 后来终于把 500 Days of Summer 看完了,不喜欢,但是看到里面引用了这个镜头。)

《漂流》,后面睡着了。海边的部分,身体自然舒展,这种感觉也存在于 80 年代国产电影。现在流于 over-sexualized, 或者相反,dead meat.

终于读了 Arrival 的小说,又看了遍电影,才想起之前没看完电影(《八部半》的半)。还是觉得这个概念有点玄,不过不玄还是科幻吗。读着读着才明白将来时和过去时穿插的叙事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中文怎么翻的。

终于看了《婚姻生活》,太丑陋了,再次被伯格曼引起生理恶心。完全不想看《婚姻故事》。


疫情分割线

重温了《异形2》《普罗米修斯》,新看了《异形3》和《异形:契约》——怪兽好啊,看得见摸得着。还看了介绍怪兽电影发展的纪录片,里面一个观点第一次听到,异形之所以普适性吓人是因为吻合 rape 恐惧,无论男女,都可以入侵“致孕”,抱脸虫的设定就像无法解除的 face-fuck, 男人的终极噩梦。异形的变种太多,看电影的时候多少有点疑惑,今次略微了解一下。

家里电视能看的老片还不少,令我又投入汤老师怀抱。先看了 Warriors, 美其名曰跟着运动,我全程踩着健身垫,看到最后我妈哭了,试问谁能不哭,我解释说我已经哭过了(事实上很多次)。隔两天又看了 Mad Max 4, 汤老师摘掉面罩之后,我问我妈认出来了吗?我妈茫然。我说是前两天那个搏击片里的弟弟。她说,哦,这娃瘦下来还挺帅的,那个片里壮得吓人。我内心:怎么着都好看!!!!

《帕丁顿熊2》(1 我也没看过),我妈本来快睡着了,后来跟我一块儿看得挺开心,甚至我爹也加入了,这就是合家欢电影的力量吧……

《醉乡民谣》原声碟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第一次看片子……我还是 stick to OST 吧。

还看了一些更不重要的。很久没跟家人在家里这样看电影了,不一定 100% 愉快,但是难得。

上联:Holy Motor 下联:Easy Rider

(一)

Drag Race UK 有一期,夺冠的 Queen 穿了编织袋剪裁的时装,评委们都觉得,哇没见过,这种材料好难 tailor, 好厉害。我想到小时候看过的故事(真事),山里的穷人家没裤子,得了一条编织袋,缝了双裤子,穿好几年。还想到仙女王守英,不知道她火了之后怎么样了,也不想知道。

(二)

Spoiler: 昆汀电影里的 drug 情节似乎又出问题了。看皮特抽 LSD 我就觉得奇怪,好像没见有人这么给药?查了查虽然没找到 LSD 确切的分解温度,但是众人的观点都很一致:No, you cannot smoke LSD. 更有人提出,皮特的烟蘸的可能是 DMT, 不过昆汀不解释都无从考证。

低俗小说里乌玛吸粉过量之后打一针肾上腺素也是鬼扯,要注射拮抗剂才行,此处参考《致命药瘾》这本书。

(三)

Spoiler: Knives Out 有个 twist 还是不错。侦探说女主因为业务太熟练才没有留意注射液的标签,完全凭着手感给药,并且给对了。看的时候没觉得很令人信服,直到前两天——我把手机壳从磨砂的换成光面,结果解锁的时候竟然不由自主拇指上滑并且按了另一个密码。一想是因为新手机壳手感很像我的备用手机,which 需要上滑和那个密码解锁。肌肉记忆先行。

(四)

I hate it when I get the kind of invitation saying “You’re welcome to bring your significant other.” Please, I don’t even have a significant self.

No I was kidding. I ain’t never got no invitation.

(五)

再次梦到被带走。我在网上对某事留言(现实中我已经很久不留言了),被 cops 留意,深夜将我和另外三五个人叫走。有个女生我认识,要我说她又 red 又 specialized, 绝对不可能有问题,因此推断这是 cops 的一个策略,目的是让我这样的人放松警惕。我们在各色灯光和楼道里穿来穿去,时间已经很晚。到地方之后,cops 倒是告诉我们要把手机接到一种机器上,检测有没有不该有的软件和图片,一边亮出了接口。我很慌,又想侥幸过关,就先偷摸把某软件删了,再把无数图片里最显眼的那几张删了,然后赶紧重启手机,希望这样能把残存的文档清掉,虽然我根本不知道苹果系统是不是这样工作。我猜那个所谓机器甚至可能读取图片上的文字,然后又想到还有好几个软件也需要处理,来不及了。Cops 也不着急没收手机,而是一个一个来,连我认识那个女生都被检出了六个有问题的文件。快到我了……醒了。

延伸阅读:纽约客 How Dreams Change under Authoritarianism

(六)

Holy Motor (2012) & Easy Rider (1969)

都没看,就是想对仗一下。

(七)

Glory be to 时代

大部分是建国七十年影展的选片,影展里 80 年代的几乎都想看,看到的几乎都喜欢。基本都是夏天看的,又拖到现在才写。

关连长(1951)石挥

北京电影资料馆的拷贝。13 年第一次去资料馆就是看石挥的《艳阳天》。当年看完写到:“石挥的表演真是迷人。不管故事反映了什么黑暗的世道,电影散发的那种明快的气质太可贵了。舒服,不矫饰。”

《关连长》也有今日国片再难见到的赤诚、明快、直爽。后半太拖沓,太唱高调,这样的作品都要被批判成另一种方向,无法可想。胤祥短评说得妙:石挥最大的一个“政治错误”在于颠倒了方言和普通话的特权地位,换言之,讲方言的关连长不是“歪曲”而是“僭越”。

片子前半对“同志情谊”的表现在当前语境里显得滑稽,知识分子的“精致”与关连长们的“大老粗”、“弱柳扶风”与“舞舞喳喳”的对照流于刻板。

当天连映的还有《我这一辈子》,没买票。以前在电脑上看过,不忍心再看。以及想到还没看过的石挥最后一部作品,《雾海夜航》,名字简直是现实的直喻,令人唏嘘。坦荡之人既不能坦然无惧也不能放荡不羁,他们想不明白。

周末情人(1995)娄烨

看过几个月之后基本忘了,当时也没有很打动。贾宏声的气质是好的,但差不多得了。特别他的长相老让我想起来成龙,就有点别扭。

映后马晓晴跟观众交流,有点点神经质,说起自己当年胖死了,但也说“我当年算得上家喻户晓”。我想说当年多好,胖妞还能演主角,几个帅哥追着喜欢。

电影人(1988)丁荫楠

颠覆性牛逼。介绍说是中国版《八部半》,看完发现并不过誉。(我感觉)只要文本意义上的叙事过得去,能不能制造让人沉浸的氛围、情绪、体感才是优秀和牛逼之间的区分度所在。《电影人》的澡堂,海边,摄影棚,宾馆,导演的屋子,梦境的夜晚,每个地点的温度、湿度、气味、空间感都非常强烈。可感的才是可记忆的,是能被唤醒而难于高保真描摹的记忆,像梦。

黑炮事件(1985)黄建新

当年 YouTube 看过,看得不太仔细。时代的作品,无需多说。就像黄建新后来拍的片子,也是时代的作品。Glory be to 时代。

错位(1986)黄建新

同当年 YouTube 看过且不太仔细。跟《黑炮》也是两场连映,视觉上更表现主义。

孩子王(1987)陈凯歌

视觉好看,顾长卫真有你的。文本信息太直露。

野山(1986)颜学恕

贾平凹小说改编,故事和表演自然饱满,非常好看。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里是有情欲的,也就是有人性的。

农村故事如今在主流院线几乎已经隐形,设定在农村的当然有,但很多的内核并不农村,是套了农村壳子的类型片,不由得又想起郝杰。

自《人・鬼・情》后又见徐守莉,面容跟陈冲和刘晓庆都有点像。

老井(1986)吴天明

视觉好看,老谋子真有你的。

最震撼的地方之一是片尾出的死于打井的人名,世世代代。这样的故事没有疯子是不完整的,如果说傻子是旁观者,空白对照,免责,那么疯子就是寓言,命运的另一端,未能免责的终极代价。如果不结束,每个人终将非疯即傻。

青春祭(1985)张暖忻

非常美。

北京,你早(1990)张暖忻

非常好看。王全安年轻时候过于可爱,可可爱爱,要我我也喜欢(才不喜欢贾宏声)。映后放了一小段他在国外录的视频,向观众致意,今昔对比过于强烈,我内心为一个好小伙儿的流逝而哭泣。

不是青春公路片,是公交片。当年的风貌,在被记录下来的时候也是当下,到现在是往日不可追,谁看了不会忧郁又甜蜜地怀旧,那样的商厦我都还记得。

映后马晓晴又来了,说了很多。张暖忻和老公李陀。编剧唐大年。两个男主角。89 年的往事,具体说的什么事我也忘了,没趁热记下来。

乌鸦与麻雀(1949)郑君里

民生多艰。电影人身后的历史更沉重。


遗憾的是下面三场我错过了,开心的是票分别给了两位朋友。事后问了问朋友们的观感,辑录如下。

背靠背脸对脸(1994)黄建新

朋友 Z(接连三次感叹“太敢拍了”):

超级精彩!太敢拍了,体制内写实作品。就是剧情片,我也没想到效果奇佳😂😂😂

故事就是主角在地方文化馆当了三年代理馆长,想转正当正科级馆长。也算是群像电影,相当敢拍,敢说话。看得出二十多年前的官场,跟现在完全没差,时代在变体制的内核一点没变。

正好我在看《大江东去》,看到宋运辉“黑化”上位那一段,两部写实作品的叠加冲击,更酸爽了。我看的小说,据说剧版《大江大河》只拍了三分之一,后面没那么伟光正了之后估计很难过审。

据说这部《背靠背,脸对脸》拍出来比小说原著效果好。很敢拍,这样的电影值得被留存下来好好欣赏。

……这场观众结尾也是自发鼓掌,等片尾字幕放完了再来第二波掌声。

顽主(1988)米家山 & 轮回(1988)黄建新

朋友 F(感到强烈男性视角):

《轮回》,让我很迷,(我:当年的实验电影吧)是的,看得我起鸡皮疙瘩。

我感觉,这两部电影,都是很强烈的男性的视角,《顽主》里面仅有的两个女生的角色,都……

(我 :发坛子颁奖真的笑死……)是的!笑死我了。走台那部分我挺喜欢,牛鬼蛇神,一锅炖。

这两部电影里的情节和台词还是可以看得下去的,不像现在的电视剧和电影。(我:毕竟改编自王朔啊啊啊)两个都吗?(我:是的,直男癌本癌)感觉到了,这个是不是只有女生能感觉到😂

雷汉刚出现的时候,我觉得好像韩庚,长得太秀气了,《轮回》里面的男主。电钻钻腿那块,也是我的心理阴影😂

Screening before screening

映前必审,所以上海的戏剧高清放映没有了。《顽主》里街道大妈怎么说,“都听清了不?听清了就执行。”

去年看了两部,后悔没有多看,尤其可惜没看到卷福版 Frankenstein.

《哈姆雷特》 NT Live 卷福版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NT Live 乌姆里奇教授版

今年看了这些,已经成为日常期待。

《悲惨世界 25 周年演唱会》

《第十二夜》 Globe 性转版

《国王与我》 渡边谦版

《萨勒姆的女巫》 Old Vic

《女王召见》 NT Live 海伦·米伦版

《费加罗的婚礼》 The Met

《茶花女》 The Met

《茶花女》 ROH

《安娜卡列尼娜》 莫斯科轻歌剧院

《浮士德》 ROH

《阿修罗城之瞳》 GEKI×CINE

《我的儿子们》 NT Live

因不可抗力被退票的两场:

《蛮幽鬼》 GEKI×CINE

《天鹅湖》 马修·伯恩男版

有空细写。

13+1

《人民的圣殿》

选片定的第一部片子就是这个,正好也是我的电影节第一场。题材太诱人了,五座见证苏东剧变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建筑。不知道上面那条微博哪里触到红线,发出来只有自己可见,我连剧变都没舍得提。

片子每一节开头有字幕和旁白,介绍某个词义在不同语言的演变,比如 palace, communism, etc.

严整,宏大,秩序,举国之力,忽喇喇似大厦倾,建筑和权力从来捆绑。最让我觉得神奇的罗马尼亚人民宫,齐奥塞斯库夫妇,结束在 90 年代前夕的圣诞节,历史的荒诞毫不节制。

但整部片子,如很多观众所说,是零散的,拼贴的,没有叙事野心。我觉得这样也好,历史的后人大部分是观光客,导游能够做到不添油加醋,已经是很大的体面。

《词语》

买完票想起来原来在电脑上看过开头,睡着了一次以上。影院看完之后我并不喜欢,主要是对结尾的神迹不以为然,虽然还是哭了,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感动。本以为是伯格曼式苦求而不得的故事,结果最后给我当头一 miracle, 我宁愿直接看福音故事。

但我也在想,如果当年的启蒙是这部而不是《第七封印》,我的想法会不会完全不同。

作为 die-hard 无神论者,为什么喜欢宗教题材电影和剧,除了文化好奇,欣赏其中的苦痛挣扎,我想大概和看 gay porn 津津有味的直男有一些共同心理,we get off on other people’s pleasure/relief. 只是对这种 pleasure/relief 本身无法体认。

《海的沉默》

不由得想起《无耻混蛋》里想要追求影院女掌柜的德国战争“英雄”,《纽伦堡大审判》里想要说服美国大法官的德国军官妻子,以及现实中许多模糊的形象,当然每个角色的底色不尽相同。

军官在房子里站得笔直,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信仰,往往采用大仰角镜头,壁炉的火光照在他的脸,非常像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另外,这是我很难欣赏的感情表达。

斗牛舞+环绕路桥+摩天大楼+猫有九条命

前三个是短片,《摩天大楼》饶有趣味。《猫有九条命》没看下去就离场了,一天看四场实在头痛欲裂。

《吟游诗人》

本应是体现语言的吟唱性的绝佳片子,画面和叙事都喜欢,可惜放映的时候音响没有调试好,全程刺耳,有三分之一时间不得不堵上耳朵。

《斯巴达克斯》

能看到 4K 修复激动到哆嗦,然而又遇到技术问题,后半程颜色严重失真。然而确实好看,不能完全掌权的库布里克还是好看。终于大屏目睹“牡蛎还是蜗牛”一幕。

一群向往自由的人聚在一起聆听诗歌,无比动人。不去臧否个中人物到底怎样,这样的时刻所总是相似的。

已经在影院看过《2001》《闪灵》《发条橙》《奇爱博士》和这部,什么时候能看到《巴里林登》和《大开眼戒》,就圆满了。

《疯狂的麦克斯4》黑白版

被电影俘获的两种途径:美学风格和生命力。MM4 两者皆占,叙事又简洁有力,没有罗曼蒂克废话,不知道还有没有更能让我享受的片子。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享受。

夜色中修车的一段,黑白两色的表现力不如深蓝。而近身动作戏,开头 warboys 追逐 Max, Max 和 Furiosa 初次交手等等,非常适合黑白,非常接近每秒 18 帧的默片质感,节奏爆炸。

影院看 MM4 是一场体力锻炼,take you for a good hard ride. 旁边的两个男生好几次快从座位上弹起来。肌肉紧张但是不想放松,呼吸紧张但是不想调整,心甘情愿被俘获。

这天连着看了《斯巴达克斯》和 MM4,  一再为追求自由而感动。

《午夜急救之家》

是纪录片,夜间灯光拍出了很棒的电影感。墨西哥城是现代都市,mind you.

灰色行业的日志,各色人物关系看着眼熟。开救护车的人自己也靠着垃圾食品、药片、危险驾驶、凌乱的作息活着。

《提提卡失序记事》

错过了看马莉《囚》的机会,那就来看看鼻祖。

对性侵犯的问话令人不安。

对着空气激辩,精神病人也讲政治。或许政治正是病因。

绝食的患者以鼻饲管伺候,胃是食物的容器,而人只是胃的容器。有的观众看到这里哭了。

《驴子巴特萨》

不喜欢。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非常喜欢,几次落泪。

《国家美术馆》

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观感相似。决策层,策展人,导览者,修复师,志愿者,参观者,每个人都是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探索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盲人摸画一节异常动人。

《疯狂的麦克斯4》黑白版

+1 指的是这场。MM4 成了我在影院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4 遍,《银翼杀手 2049》是 3 遍。

听了一期聊 MM4 的 podcast, 几个人都对汤老师的表演颇有微辞,包括影片前半段几个地方的配音。比起塞隆,汤老师确实有点神游,但我并不觉得出戏,两个人的性格、心态本来就不同,不必追求相同的表演质感。形成反差,这样到了最后的 “Max. My name is Max. That’s my name,” 更加赞叹两人的 comradery.

《徒手攀岩》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 Alex 到底成功没有,最后登顶那段,眼睛都不敢完全睁开。前段时间院线上映,又跑去看了 IMAX 版,才发现知道结果对于缓解紧张感几乎没用。你看到他的动作,仍然觉得下一秒这个人就要坠入深谷。

Alex 登顶后给女朋友打电话,”I’m feeling quite emotional.” 没有更具体的自我描述,可能这已经是 Alex 表达情绪的极限。

“It’s all genetic.” 卡林老爷子早就论断。在极端的人物身上,我更倾向于这种结论。

 

P.S. 上影节已经是三四个月前了,拖了这么久很多当时的感触已经忘了。

五月告解

(一)

迅速看完了 Fleabag 两季,第二季可真棒。看了评论才反应过来,女主没有名字,从头到尾没人叫过她的名字,Fleabag 就是她。神父也没有名字,就是 Father. 我原来 (for some unexplainable reasons) 不好意思叫出某个朋友的名字,每次见面都要生硬绕过称呼的环节。直到有一次我要替人带个话,但不知道朋友在哪个屋子,只好在走廊反复叫名字,回声很大(也许客观上没有那么大),我别扭到肠子打结。所以,重看 Fleabag 的话,我会留意全剧的人是怎么自然而然避免提起女主名字的。

我承认神父一开始很诱人,再也想象不到一个发际线离眉毛这么远的男性会这么诱人。禁欲,禁忌,kinky (calling a prieset “Father” is like the most mainstream daddy kink in the world, right??) 就像一个评论说的,神父之于 Fleabag 就像 Moriarty 之于 Sherlock, 拖出舒适区,拖进挑战性的关系。女主告解之后,神父在另一个隔间发出的那声 “kneel” 大概造成了不同人的观感分野。有人听到之后整个人化掉了,我听到立刻反感。行驶神父的权威,满足凡人的欲望,这不是 SM 游戏,他身上的袍子是真的。

最后,Fleabag 在公交站对神父连着说了三遍 “I love you,” 神父说 “It’ll pass.” 非常憋屈。第二天中午晒太阳忽然想到,如果我是编剧,Fleabag 会在神父的 “It’ll pass” 之后对他说 “Fuck you, then.” 就像第二季第一集,俩人都从餐桌上溜出来抽烟,Fleabag 轻易无视神父的 small talk, 神父回敬给她的那句一样。 “Fuck you, then” 是他俩形成某种心照不宣的开端,为什么不能再以这句话结束。这样胜负心就太强了,爱情里的人舍得这样吗,我不懂。

(二)

昨天是地震十一周年,中午吃串串,勾了菜单上第一位的老妈蹄花,最后换成了烤猪蹄。吃完回家躺下,忽然想起来《老妈蹄花》

上大学的时候,有次范俭带着《活着》到校园做放映。当时我已经看了《花脸巴儿》和《老妈蹄花》,所以在看《活着》的过程中一直在琢磨尺度的拿捏,对那种欲言又止感到难过。

前段时间有官方文件把失独家庭列为扫黑除恶重点摸排对象,意外吗,一以贯之的精神不小心写在纸上被你看到了而已。

去年底去成都,本来想抽一天去地震遗址,看看一场灾难的描述如何以官方话语被固定下来,没有成行。

(三)

翻 Seth Rogan 的 Instagram, 去年 6 月 3 号发了一张 Superbad 剧照,最经典的 McLovin 驾照,庆祝他的 37 岁生日。

Superbad 是我的心头之爱(咦还押韵了…)在亚马逊买了周边画书,没想到有现货,集合了片子里出现的所有 dick cartoons, 都是编剧的哥哥画的。 Censor this, motherfucker 凸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来

片子里这些丁丁漫画的设定是主角 Seth 小时候的闯作,画到停不下来,他自己也怀疑过这是不是说明他 gay. 想了想,我也有相似经历。在异性生理结构还是神秘的年龄,很容易把某些表达投射到同性的身体上。小时候画过不少胸部,确实有满足感,上瘾。后来在油画雕塑小说等等作品里对男性身体产生具体认识,才开始闯作男女两性铅笔画(还被家里人不止一次发现过,想死)。所以 Seth 们,take it easy.

(四)

The Celluloid Closet 也哭。时代螺旋上升,但是弧太长,一个人寿命太短。我们是什么,the steel-wall closet 吗。有天早上睁眼前一瞬间,脑子里像电幕一样念出一行字:开启新征程,这是最好的时代。然后我彻底醒了,不知道那句话是噩梦的残留,还是现实的开端。

连看四部侯麦,里面的道德困境当然有趣,但我总觉得这种叙述不够重要,也可能是我在回避其重要性。只有《女朋友的男朋友》还比较喜欢,风吹树林的一幕动人,随女主一起流泪。17 年的时候我经常去林子里,观察各种真菌,木耳银耳鸡油菌,从被雷劈倒的巨木上翻过,骑上去脚不着地,惊起幼鹿几次,被蚊子咬到过敏,一趟下来帽沿上缠满蜘蛛网,无数心事发生,也想出过一些满意的句子,获得隐秘自由,也时常感到 fucking lonely. 所有这些化作一种笼统的体感,在电影中出现风吹树林人哭泣的时候,再一次体悟。

看了老维克剧院《萨勒姆女巫》的高清放映,给出所有赞美。对迫害的表现让人毛骨悚然,历史的某些时刻不给你留中间道路。第四幕泪流满面,这才是我不能释怀的道德困境。Reverend Hale 对 Elizabeth 的劝解是最好的 sermon, 无神论者如我也闻之落泪,”cleave to no faith when faith brings blood… Quail not before God’s judgement in this, for it may well be God damns a liar less than he that throws his life away for pride.” 有空还是想读剧本。背景知识的话,有研究说作妖的女孩们是因为吃了麦角菌感染的黑麦,也就是含有 LSD 类似物。

(五)

重看 Mysterious Skin 片段,看完半夜坐在饭桌前痛哭半小时。

Neil 反复回味在教练家发生的一切,递进的引诱,不断侵入的触碰,散落的彩色甜麦圈,天花板上的花纹。“这个景象在我心里,就如刷在衣服上的油漆,混在肉里的沙子一样,也需要等到我死后,才能分离出去。”

Neil 对身体的边界感并不在意(边界在八岁的时候已经被教练侵犯),分别在两个最好的朋友面前拉下裤子,虽然都有正当理由——展示瘀伤、查看阴虱——那种完全没所谓的态度让人不安。

Neil 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是 powerful 的,as it should be. 但他太知道了,以至于依赖、滥用这种力量,通过使用身体来重现那种被 worship 的感觉。多少有点像 Fleabag, “I’m not obsessed with sex, I just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it… The moment you realise someone wants your body. Not so much the feeling of it.” “I know that my body, as it is now, really is the only thing I have left.”

原声碟下面有条评论。Neil 只把教练的事告诉了自己的 soulmate, 也不期望被理解。站在他的角度,甚至不能说那个夏天的经历完全是负面的,这是最 fucked-up 的地方,我无法可想。被劝诱,被赞美,被引介给快感,享受这种“爱”,再用漫长的时间去消化困惑,为之辩护,为被激发出的欲望寻找出口。而被该爱你的人忽略,被不可逆转地改写。

所以听到 Leaving Neverland 里面的叙述,无论如何不能再相信 Michael Jackson 的无辜。

我真的对受伤男孩的形象无法抵抗,JGL 那么年轻又那么性感。我的眼泪一半为他而流。

(六)

留念一下在《纽约客》上看哭的几篇文章,都关于逝者。

My Brother Tom’s Schizophrenia

A Memorial for Jamal Khashoggi

Crying in H Mart

Therapy Sessions

在电影院哭一场就是我的 therapy session,廉价易得,不需要回答谁的问题,调动各种感情,由他人的故事反观自己局限的痛苦和快乐,有时候纯粹为承受美的压迫。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自从有次影展没抢到后排的票,坐到了一二排,就开始喜欢离银幕很近,追求一个包裹感。但是今次忘了娄烨的手持摄影,半小时就快晃吐了。 应该说一开场的工地长镜头我就晕了,后悔没早点想起来《推拿》的感觉,《推拿》还是在电脑上看的。《风与云》后半段我基本上闭着眼,听到大动静再睁开,可想观感打折。其实可以换到后排,上座率不一定有 50%,但是晕都晕了,不出场是缓解不掉的。

马思纯和井柏然,实在不太行。故事,也一般。最出戏的地方是为串起情节制造的一段又一段电视新闻,太假了。我国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电视新闻都不是那样做的。忘了谁说的,看了娄烨,才念贾樟柯的好。具体到这点上面,我非常赞同。现实题材的电影,如果连生活的此时此地的内容都造不真切(况且不怪审查),可以说很失败了。

短暂地对秦昊旧情复燃。如果可以在影院看到《春风沉醉的夜晚》,唉。

《撞死了一只羊》

又一个关于 duality & identity 的电影。片子很短,有些部分又觉得漫长。最有趣的不是人物,是藏区风情。导演解释了一些“隐喻”,这是我觉得无聊的地方。如果不理会这种机械的象征,也能看出另一层意思,才有意思。

《刽子手》

绝妙的社会讽刺喜剧,能在影院看到实在幸福。回来读到,1996 年西班牙电影百年选最佳电影,这部排第二,可惜时代所限,知名度不高。然后才了解一点佛朗哥政权对西班牙文艺界的阴影,才知道 1975 年他的独裁统治才结束,也就比文革早完了一年,觉得不可思议。总感觉西方国家二战后就走出阴霾了,啊我无知。

全方位神作。比如下面这一幕,远处的人驾着临刑的犯人缓缓前行,近处的人驾着颠来倒去的 first-timer 刽子手,全片嘈杂的对话和环境音到此处置换为空旷又密闭的肃静,主角无声挣扎,配角脚步杂沓,而观众笑到抽搐,仿佛你是在最不该笑的时间地点笑了(片子至少还有一处也是这样),银幕内外的动静对比绝赞,the driest humor of all time.

中英字幕很多地方不一致,英文很简略中文一大堆。如果都是从西班牙语直译的,不知道是英翻偷懒还是中翻过度阐释。这时就很希望自己懂西语,这辈子还有可能吗。

《蜂巢幽灵》

同样是弗朗哥时期的作品,百年最佳排名第四。戏中戏 Frankenstein 令人心碎。童年听到看到的故事常常 haunting, 比如九色鹿,小龙人,揉碎小朋友的心。孩子的道德观太纯粹,叙事中善恶美丑的缠斗或许就会带来 soul shattering 的惊悚,难以从生活经验中分离出去。比如,为了抚养后代,螳螂新娘在欢爱之后把新郎吃掉,成为长久笼罩家庭主题的阴影。

这就是在隐喻之外也能看出意思的片子,可以单纯当作小女孩安娜的故事,记得童年无处躲藏的孤独、恐惧的人都会有共鸣。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故事狗血,但是和明快的色彩和人物搭调。我对采用过饱和色彩的电影总有点警惕,觉得是一种轻易的 sensory overload, 与凭借打光实现的效果相比显得廉价,大概是偏见。又有戏中戏,欲望号街车,我的软肋。看得又哭又笑,但预感不会有太多回味。

《何以为家》

说这片是 poverty porn 的人真的很欠,那穷人是不是可以管富裕中产家庭发生的故事叫 affluence porn? 批评禁片导演揭自己国度的短,这种心态已经够无聊了,怎么还有人对别国的苦难呈现指手画脚?克制是奢侈品,带有阶级属性。

鸟瞰镜头想起艾未未的 Human Flow, 大量生存单位排在一起组成画面。这样的生活不是一个人的,是重复的,连成片的,让人从意志上屈服——无力挽救。

也想起来《小孩与鹰》,都是对孩童的屠戮,成长中的物质与精神生生被剥夺,只是程度不同。小孩眼中的疲态最是切肤之痛,而成人对此麻木。《狗 13》基本上是家庭范围内的,即便是酒桌,也是父辈关系的延伸,对学校干预的表现局限在一次课堂罚站,社会层面的掠夺几乎缺失。

《悲惨世界:25 周年纪念演唱会》

连看两遍,上乘享受。影院高清放映的效果非常好,比起来卡司质量参差不齐的巡演,能以影院的视听水平体验最佳版本的话剧/音乐剧(还便宜),简直更棒。

我的泪点不在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在 Bring Him Home, 怎么可以有这么美的唱段。最近才进一步意识到,应该把宗教信仰理解为一种 relationship, 而不仅仅是 belief. 虽然之前常听教徒说自己如何与 God 相处,但我更多的是被不认同信仰的想法主导,所以觉得类似说法难以想象。如果从 relationship 的角度出发,先接受这是一种关系,就能理解伯格曼为什么对 God is silence 感到痛苦——就像被关系中的另一方背叛。而 Bring Him Home 是彻头彻尾的信任和托付。我不认同所有形式或原因的献身,但比以前更能理解。

谢幕之后,四位冉阿让扮演者同唱 Bring Him Home, 85 年原版的老演员起头,声音已经颤抖。中间有两句词是 And I’m old; And I’ll be gone, 两个后辈演员来唱。每次看到老人扮演病榻垂死之人,都要感叹表演的残酷。这里的安排当然妥帖,但不由想到意图避免的局面。

还有一些感想,没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