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其他不一定

这篇又拖了三个月,救命,有些片子都快忘了。


上影节每场只开 30% 的座位,实在是浪费,类似的遗憾也不值一提。面包会有的,夏粮增产了,伊港。

Women Make Film: A New Road Movie Through Cinema

全片 14 小时,上影节选了两个两小时的段落。本来以为会以历史或电影人为线索,结果是以电影拍摄技法分章节,sample 古今中外女导演的作品片段。取材的范围并不西方中心,记得有这些华人女导演的作品:

讲主观镜头的一章,选了陈冲的《天浴》,李小璐面对枪的一段,前面还额外提到陈冲厌倦了扮演异域风情的美女,转做导演。

表现死亡的章节,选了王苹的歌舞剧《东方红》,革命者中枪的一幕,旁边还有洋大人的形象。还有一节也选了她某部戏的开场画面,观众步上高阶,似是人民大会堂?可惜忘记出处了。

大概是歌舞那一章,选了黄蜀芹的《人·鬼·情》,秋云顶替别人初次登场的一幕。李保田站起来,从一众斗笠帽之间走向台前,真好。

超现实主义章节,选了唐书璇的《董夫人》,庙里固定镜头跳剪(我查了),宗教与超现实的关联。

绝大部分片子和导演都没听过,所以一旦出现见过的也很惊喜,比如引用了《领养》的工厂镜头和结尾一段。

提到了 Wonder Women 里短暂的女性凝视(我还没看过片子)。也节选了 American Psycho,我后来重看了一遍,想起拍摄贝尔浴室戏的场面。

一种重要的电影手法/风格,也许根本就来自一位女导演,然而我们叫它“林奇式”,Lynchian, 女性电影人的名字不被记住,比如我现在就忘掉了。

记得多次出现的名字有:田中绢代、舍皮琴科、简·坎皮恩、凯瑟琳·毕格罗。

Two Roads 殊途不同归

首先因为是捷克的,我想看捷克。其次因为在 YouTube 找了预告片,残障人士乐团,欢乐市井,觉得会是沉重片子间隙的调剂。本来没买到这部,恰巧开映当天上午有人出票,正好在我已有的两场中间,转场时间也充裕,有缘。

视障、智障、脑瘫、侏儒症、退行性疾病,乐团大部分人在轮椅上。片子选了其中几人的生活片断。排练厅里严格,团长是健全人,在广播台做访谈的时候说:同情没有用。

团员们排练厅外抽烟喝酒约会。鼓手(电子鼓)脑瘫男约女人见面,键盘盲人哥们儿陪他边等人边喝啤酒,猜测是不是被放鸽子了。女人终于来了,陪护人推着她的轮椅,她的脑瘫更严重,动作更不受控,口齿更不清楚。两人在一起后,乐团的人们调侃,两位轮椅人士可算开张了。俩人各自操作轮椅出门约会,女人更艰难,男的买冰淇淋喂女的。最后还是分手了,男人嫌女人说话总是听不懂,女人控诉男人还是喜欢健全人。

主唱女在交友网站发个人信息,明明标注了本人坐轮椅,男的们似乎根本不看文字,非要等 match 之后,听说是轮椅女士,又一溜烟儿消失。别人把酒瓶送到嘴边,她仰脖就喝。演出结束晚上的聚餐,她费劲卷了一个烟卷儿。

主唱轮椅男在巡演巴士上感叹,希望拥有某个路边健美男士的身材和鸡鸡。后面他又坐着轮椅结婚,新娘是肢体健全的美丽女孩。

男青年彼特总是被团长威胁退团,因为没法控制个人情绪发作,有毁掉整个演出的危险。症状是抱头,颤抖,发出怪声。有时候很快就自己停下,有时候要旁边的人倒数三个数。彼特天赋异禀,每场结束后能回想出谁在哪里失误或走音。团长其实还是珍惜他,组织创作了一首彼特的主打歌,内容是解释他自己的语料库——彼特经常用旁的词来指称事物,制造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奇特映射。

刺青 4K

修复版极其明艳,一开头视觉冲击,我以为全程都是这种画风,结果故事展开之后塌下去了,打斗片段尤其疲沓。对白直露刻板,观众频繁笑场,也有女主 PUA 男主的原因。

对日本的 female exploitation 缺乏了解。全程都在感叹若尾文子的皮肤真好,怀疑后背也扑了粉,香软无骨,没有棱角也没有赘余。还注意到她的门牙有些凸,美得不工整。现在主流明星的牙都太工整了,显得汤老师尤其可爱(跑题)。

遥远的旅程 4K

又是捷克。纳粹,泰雷津集中营。

音阶急转直下,也是人物坠楼,也是历史急转直下,一切都太快了。人很难做到最坏的打算,人性总被希望吸引,你不可能准备好。这是最难过的地方。

制作音效

没想到看得这么感动。从单声道变成双声道的一刻,而后再变环绕立体的一刻,可以遥远地想象听障人士第一次带上助听器的感觉。

想看芭芭拉史翠珊的歌舞片。

在同一个片子 sample 这么多极致享受,我内心疯狂尖叫。环绕立体声——《现代启示录》,电子音效——The Matrix,恐怖音效——当然是希区柯克,配乐 & 拟声——《盗梦空间》,Ambient——《断背山》,还有《公民凯恩》《星战》《象人》《侏罗纪公园》……

通常很讨厌“强行政治正确”这个说法,但我也实在讨厌《黑豹》,觉得用它作为黑人电影人的声音代表作是很偷懒的做法,更贴切地说是敷衍型政治正确。

甜蜜的生活 4K

对不起,费里尼,我中间睡着了。

辛辣感,raw, 这个感到了,朋友的死让人震动。看之前读了 Roger Ebert 的影评(“the juggler with more balls than skills”),他可以共鸣,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可以,但我还很难,或者说比以前更难,当然有性别的因素。

他梦见巨人

《制作音效》里面,镜头前的人总在说,创作是无比的快乐。可是特瑞吉列姆说,真他妈痛苦。而他停不下来。

看到了 Depp 当年的镜头,后来重启项目,选角的考虑还有 Paul Rudd 和 JGL.

得过且过,终于收工,理解万岁。但如果不能以理想的样貌完成理想,还算完成理想吗?

库布里克谈库布里克

好像是第一次正经听库布里克本人讲话。有些理所当然的刻薄,说娱乐产品 stupid, 说 Al Pacino 不够 physically attractive…

阳光普照之处

一个不是非常相关但深刻的印象,阿富汗也有青年男子不愿结婚。

再现康宁汉

3D 视效很差,和之前看《皮娜》的享受没法比。康宁汉似乎表达了这样的艺术理念,他期望不阐释作品的工具人。

这不是一部电影

非常震动。记下了很多关键词,但是三个月过去很难完全串在一起了,原样放在这里,有机会重看。只有一点想说,这是我第一次清楚地听说发生在亚美尼亚的屠杀,想到最近的战争,世上太多的苦难在主流叙事之外。

父亲 相机 拒绝杀人;贝鲁特 中东 小说 流放 不想当编辑;屠杀 亚美尼亚 叙利亚;以色列占领土地;中立 情感 真相 编辑 徒劳 默多克;拉登 记者 as good as;改变 vs 记录;贩卖武器 人口;isis 机器;anti pro;沙特 911 西方视角;词语 wall barrier fence clash killing noah Chomsky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 4K

竟然真的有人喜欢。我感到被浪费时间,全程 cringing, 像学生习作。想起来《寻找小津》里露脸的赫尔佐格,同样是外国导演拍日本,作品的气韵咋差距这么大……

我们 IMAX杜比

节奏不好,看得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