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人民的圣殿》

选片定的第一部片子就是这个,正好也是我的电影节第一场。题材太诱人了,五座见证苏东剧变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建筑。不知道上面那条微博哪里触到红线,发出来只有自己可见,我连剧变都没舍得提。

片子每一节开头有字幕和旁白,介绍某个词义在不同语言的演变,比如 palace, communism, etc.

严整,宏大,秩序,举国之力,忽喇喇似大厦倾,建筑和权力从来捆绑。最让我觉得神奇的罗马尼亚人民宫,齐奥塞斯库夫妇,结束在 90 年代前夕的圣诞节,历史的荒诞毫不节制。

但整部片子,如很多观众所说,是零散的,拼贴的,没有叙事野心。我觉得这样也好,历史的后人大部分是观光客,导游能够做到不添油加醋,已经是很大的体面。

《词语》

买完票想起来原来在电脑上看过开头,睡着了一次以上。影院看完之后我并不喜欢,主要是对结尾的神迹不以为然,虽然还是哭了,出于对生命本身的感动。本以为是伯格曼式苦求而不得的故事,结果最后给我当头一 miracle, 我宁愿直接看福音故事。

但我也在想,如果当年的启蒙是这部而不是《第七封印》,我的想法会不会完全不同。

作为 die-hard 无神论者,为什么喜欢宗教题材电影和剧,除了文化好奇,欣赏其中的苦痛挣扎,我想大概和看 gay porn 津津有味的直男有一些共同心理,we get off on other people’s pleasure/relief. 只是对这种 pleasure/relief 本身无法体认。

《海的沉默》

不由得想起《无耻混蛋》里想要追求影院女掌柜的德国战争“英雄”,《纽伦堡大审判》里想要说服美国大法官的德国军官妻子,以及现实中许多模糊的形象,当然每个角色的底色不尽相同。

军官在房子里站得笔直,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信仰,往往采用大仰角镜头,壁炉的火光照在他的脸,非常像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另外,这是我很难欣赏的感情表达。

斗牛舞+环绕路桥+摩天大楼+猫有九条命

前三个是短片,《摩天大楼》饶有趣味。《猫有九条命》没看下去就离场了,一天看四场实在头痛欲裂。

《吟游诗人》

本应是体现语言的吟唱性的绝佳片子,画面和叙事都喜欢,可惜放映的时候音响没有调试好,全程刺耳,有三分之一时间不得不堵上耳朵。

《斯巴达克斯》

能看到 4K 修复激动到哆嗦,然而又遇到技术问题,后半程颜色严重失真。然而确实好看,不能完全掌权的库布里克还是好看。终于大屏目睹“牡蛎还是蜗牛”一幕。

一群向往自由的人聚在一起聆听诗歌,无比动人。不去臧否个中人物到底怎样,这样的时刻所总是相似的。

已经在影院看过《2001》《闪灵》《发条橙》《奇爱博士》和这部,什么时候能看到《巴里林登》和《大开眼戒》,就圆满了。

《疯狂的麦克斯4》黑白版

被电影俘获的两种途径:美学风格和生命力。MM4 两者皆占,叙事又简洁有力,没有罗曼蒂克废话,不知道还有没有更能让我享受的片子。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享受。

夜色中修车的一段,黑白两色的表现力不如深蓝。而近身动作戏,开头 warboys 追逐 Max, Max 和 Furiosa 初次交手等等,非常适合黑白,非常接近每秒 18 帧的默片质感,节奏爆炸。

影院看 MM4 是一场体力锻炼,take you for a good hard ride. 旁边的两个男生好几次快从座位上弹起来。肌肉紧张但是不想放松,呼吸紧张但是不想调整,心甘情愿被俘获。

这天连着看了《斯巴达克斯》和 MM4,  一再为追求自由而感动。

《午夜急救之家》

是纪录片,夜间灯光拍出了很棒的电影感。墨西哥城是现代都市,mind you.

灰色行业的日志,各色人物关系看着眼熟。开救护车的人自己也靠着垃圾食品、药片、危险驾驶、凌乱的作息活着。

《提提卡失序记事》

错过了看马莉《囚》的机会,那就来看看鼻祖。

对性侵犯的问话令人不安。

对着空气激辩,精神病人也讲政治。或许政治正是病因。

绝食的患者以鼻饲管伺候,胃是食物的容器,而人只是胃的容器。有的观众看到这里哭了。

《驴子巴特萨》

不喜欢。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非常喜欢,几次落泪。

《国家美术馆》

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观感相似。决策层,策展人,导览者,修复师,志愿者,参观者,每个人都是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探索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盲人摸画一节异常动人。

《疯狂的麦克斯4》黑白版

+1 指的是这场。MM4 成了我在影院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4 遍,《银翼杀手 2049》是 3 遍。

听了一期聊 MM4 的 podcast, 几个人都对汤老师的表演颇有微辞,包括影片前半段几个地方的配音。比起塞隆,汤老师确实有点神游,但我并不觉得出戏,两个人的性格、心态本来就不同,不必追求相同的表演质感。形成反差,这样到了最后的 “Max. My name is Max. That’s my name,” 更加赞叹两人的 comradery.

《徒手攀岩》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 Alex 到底成功没有,最后登顶那段,眼睛都不敢完全睁开。前段时间院线上映,又跑去看了 IMAX 版,才发现知道结果对于缓解紧张感几乎没用。你看到他的动作,仍然觉得下一秒这个人就要坠入深谷。

Alex 登顶后给女朋友打电话,”I’m feeling quite emotional.” 没有更具体的自我描述,可能这已经是 Alex 表达情绪的极限。

“It’s all genetic.” 卡林老爷子早就论断。在极端的人物身上,我更倾向于这种结论。

 

P.S. 上影节已经是三四个月前了,拖了这么久很多当时的感触已经忘了。

无题13

(一)

我的 meditation/mindfulness: 想象自己走入一片白雾升腾的林子,死掉,身体被快速分食,剩下的缓慢腐烂,全程低音量循环播放 Whispering Pines – The Band, 消解 ego 太难那就消解肉身,总要假装一种形式的消失。(注:此条已失效)

(二)

最近还在看同人,主角频繁地被各个写手安置进入中产祥和的家庭生活,结婚数年后看到彼此脸上依然能露出美式电视广告里的人面对热腾腾的速食微波垃圾食品的饥渴而满足的微笑,只有在这时我才会问自己:why am I still reading this fucking stupid shit? 并坚持把中年夫夫火辣的性生活部分看完。

(三)夕阳二则

之一:下午快六点的时候,太阳呈铬黄色,可以直视,云挡去很多,又染上金边,我没法把目光挪开,脑子只想到一件事:死。不是我死,那不重要,是太阳的死。

之二:下午六点左右,太阳在半空,橙黄色可以直视,我想,今天太阳真圆。需要这样的时刻,忘记太阳从来、随时是圆的,再想起来,感到一阵奇怪的失望。

(四)

为什么不说滚你爹的蛋而说滚你妈的蛋,这不合理。我家土话就比较好:滚你大那个蛋——aka 你叔的蛋,也有得一滚。

(五)

想去上海动物园当夜场动物,第二职业,下面由我为今天的观众朋友们表演一段当代生活。

(六)

过了几天当代生活,想退出人籍,毕竟其他的也不敢退。

(七)

看了几个新楼盘(买不起就看看),有道是:智能安防,人脸识别,自动报警,你爹在小花园长凳上眯了没十分钟 AI 能直接把救护车叫来。卡林老爷子活到今天也得气死,“Take a fucking chance once in a while, will you? What are you gonna do? Play with your prick for another 30 years?”

(八)

一亿像素手机,至于吗,当代生活经得起细看?重逢是一间暗室,伊港。不是他妈的 128G 存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