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一)

一句话成为诗的过程不可逆

无论在书上 墙上 城楼上

新话 (Newspeak) 辞典什么时候编好

照样给你剪成诗

(二)

高中生用政经文史卷子拼贴了几首诗,全网消失。徐冰用摄像头素材拼贴了一部电影,安然无恙。

徐冰说,你们都以为,摄像头嘛,肯定是讲老大哥,你们中了我的圈套了。

一个让人恼火的圈套。因为《蜻蜓之眼》是非常俗而无趣的爱情故事,最后强加了易装情节,也没有什么大意思。

尽管摄像头本身是“敏感点”,但素材被有限的故事困在安全区内,作品就是有条件地被允许的(也依然没有豆瓣词条)。

而高中生的诗——诗是不确定的,可延伸的,意味深长的——就被视为危险品,当场处理。

另外,文字的传播性比影像高太多。影像的观众是限定的,你得走进此时此地(只要资源没有外泄)。而诗可以趁其不备来到你面前,再经由你偷渡。

(三)

看《蜻蜓之眼》之前,我听说过有的摄像头会直播出去,但没具体想过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比如,我去的健身房、超市、餐馆、服装店在直播吗?甚至不想知道。徐冰说,大数据公司征求过你的同意吗?没有,就好像你爸妈生你也没问你愿不愿意。

我们的处境已经是这样了。想起来 Rick and Morty 里,俩人翻看宇宙无限电视,一条广告结束之后,电视上的人走出演播厅,开车上路,而摄像机全程跟随。他回到家,吃了个三明治,推开一扇门,竟然又是那间广告演播厅,同样的广告。Rick 和 Morty 惊奇了一秒钟,立刻失去兴趣换台了。在技术无所不能的情况下,唯一能希望的,就是没人对自己感兴趣。

技术再怎么变,监控的核心向来明确,但是边界模糊了。

(四)

徐冰说他们整理了一万多小时的摄像头素材,全是网上下载的,最后出现在成片里镜头来自 600 多个位置。艺术是劳动密集型工作。

没想到,故事的重要地点之一整容医院,竟然是我知道的一家。老家两个阿姨跑到三亚开的店,我小时候还去玩过,可能早就不是当初的地址了。不知道这些年又打了多少纠纷官司。

还有个好玩的事,葛宇路似乎参与了这片的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