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怅

不想看新剧,重温了 Fargo 前两季。当时追第二季的时候简直疯了,怎么可以比前一季还牛逼??但这次感觉第一季更干净漂亮。Martin Freeman 和 Billy Bob Thornton 的表演实在要比所有人加起来都爽。Lester 命运急转直下的一幕,电梯里 Malvo 问他:“Lester, is this what you want?” 这篇帖子讨论了我同样的困惑。

接着复习了 Martin Freeman 的 Dr. Waston, 全剧仍然最喜欢他的角色。Martin 演那种隐藏的变态太棒了。Sherlock 的怪癖是直露的,见一面就知道有毛病,而 Dr. Waston 表面上与社会规范十分融洽,内心沟壑极深。同时又重感情,变态惜变态,全四季最感动的话是他在 Sherlock 墓前说的 “I was so alone, and I owe you so much.”

接着看了 Martin 和扣扣熊的访谈,真是精彩厚。看起来修养极好的人的冷幽默另有一种狠劲在里面,反正我看到剧外的 Martin 已经无法把变态的一层从他的形象中剥除了。而且他太聪明了,在对话中表现出一种微妙的操纵感,a well-groomed, showy, manipulating psychopath, 很吸引人。(是不是很多人上节目之前都要先 high 一下,不管是用药还是酒……

因为访谈里提到 Love Actually 有 Martin 的裸体,就顺道瞧了下,除此之外我对爱情大团圆片子&圣诞期间固定节目没兴趣。意外发现 Billy Bob Thornton 也在片子里,演美国总统 & womanizer, 选角精彩。

我看来是追不了星了,遗憾,不然还可以得到快乐。做不到事无巨细了解一个人还能继续全心全意喜欢,做不到视而不见或者自圆其说。保持喜欢的方法是停留在让我喜欢的那个层面,其他信息不刻意去找,不然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人身上让我警惕和不满的地方。如果爱是盲目的,我想自戳双目。

近期最大满足是在电影院看了 FargoNo Country for Old Men. 比用电脑看爽一百倍,再也不说剧比电影好了。Fargo 片头曲配茫茫大雪地,我真的哭出来,好像为自己出殡。No Country for Old Men 片头看到 Miramax, 韦恩斯坦的公司,心情复杂。曾经觉得杀手的角色很没头绪,现在懂了。Josh Brolin 古典男人,迷人,最后没有表现他受死的画面是全片最大的体面。在 IMDb 搜他,竟然在明星榜第四位,然后才知道他在复联 4 和死侍 2 里面都演反派……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还在影院看了赫尔佐格的《史楚锡流浪记》,伤心欲绝。史楚锡到美国之后的故事勾起我许多切身恐惧。最后的场景像一个陷入循环的大型噩梦:卡车原地打圈直到自焚;跳舞小鸡在力竭至死之前没法自己停下,是后天驯化杀掉了它;史楚锡的尸体随缆车上上下下……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让自己陷入痛苦?因为即便不看也开心不起来,不如寻找一些共情。看了片子痛苦,还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如果只是因为现实生活而痛苦,会被指责。这种指责制造的距离感难以弥合。

还有几个绝望的片子,李沧东的《诗》,去年的《嘉年华》,新翻拍的很烂的 Fahrenheit 451. 有时候想看喜剧自救一下,找了一圈也算逑了。

Live to Outlive

新旧两掺。

(一)

捐献遗体,非常好的一件事,我都想提前捐献了。生前给人带来漫长的自厌自恋痛苦欢愉的、敏感的、防御的、起起伏伏的身体,死后彻底交给别人处理,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任意切开,想想都解恨。切之前不用鞠躬,别客气,请随意取用:移植,分割,浸泡,干燥,剥出肌肉神经血管骨骼,尽情赏析或毫无兴趣,no hurt feelings. 一只手被年轻的医学生端详抚摩,热量传递过来,而心脏保持冷静;另一只手没保存好烂掉了,嘿!不疼。甚至搞点艺术,左眼珠泡在一个瓶,右眼泡在另一个,人造对视。到那时脂肪层多厚关我屁事,是你的刀沾满油腻。

(二)

“迷走神经”这个词好玩,显得关乎你死活的生理结构也不是那么精密,迷迷瞪瞪,恍恍惚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而至,尽兴而返——还找不着路。

(三)

那种炒的很嫩的鸡心,咬一口,心包膜就崩开,汁水溢出。想到喜欢的人和物,就成了那样的心,一旦见到,就要崩开了。

改写为冯唐体:

一想到你,我的心脏肿胀,充血勃起。

哈哈哈!

(四)

What happened to people named 忠党 who betrayed the Party? And people named 爱国 who changed their nationality? Do they still keep their names?

(五)

My strongest motivation for living is to outlive them. Wait and see them survived by us. And you know who I’m talking about.

(六)

梦到拥挤的地下美食街,我路过两排橱窗里金灿灿的禽肉,停在烧腊摊位前,挑了巴掌大的一只烧鸭,要求老板拆好给我。老板拎过鸭子,在案板上徒手撕开皮肉,越发显得小鸭单薄。这时站在我旁边的中年男人一只手伸进橱窗,掏向我的鸭子。只见他从鸭肚子拈出一个系得紧紧的小塑料袋,里面装了卤好的鸭内脏,拎上就要走。我惊呆了,对他大吼,作势要打。男人咿咿呀呀说不成人话,面色激动但反抗无力,似有某种障碍。内脏最终被我夺回。

(七)

贴一段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当初可能就是这篇小说告诉我了道德是相对的: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地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Amazon 上一条差评说,”the book appeals to the average reader, which in this day and age is kind of a low standard.” 正适合我,中文里烂熟的修辞被英文制造出新的趣味,比如不同文化使用的不同喻体。Billy 在体育场豪华包厢看到的上流人士,他怎么形容:They could be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richest church in town. 而他并不是基督徒,Billy 和这些人的距离不止穷富之差。

小说里关于政治、社会方方面面的讽刺,对高阶读者可能是浮泛的、脱口秀式的,我读正合适(再次),还会觉得很多说法新鲜而尖刻。一些语句容易联想到 George Carlin, 比如 Billy 面对球场上巨大的广告屏暗想:Could it be that advertising is the main thing? And maybe the game is just an ad for the ads. 连大屏幕这个词,Jumbotron, 听起来都像某个变形金刚。

电影在 Jumbotron 上面设计了一个更夸张的情节,大屏幕刚介绍完 Billy 所在的 B 班,观众们还在为战争英雄鼓掌、赛场正沉浸在爱国情绪中,一条治疗阳痿的广告扑面而来了。政治力量与男性功能的隐喻(简直是明喻),恰似 George Carlin 的“屌论”:War is a whole lot of men standing out on the field waving their pricks at one another… What?! They have bigger dicks?! BOMB THEM!

书里也有一条“不举”的线索。Billy 发现接待他的球队高管 Mr. Jones 随身带枪,这位无疑也是所谓爱国拥军的美国人,Billy 强忍住了缴他械的冲动。故事结尾 Billy 几人被混混偷袭,Mr. Jones 想鸣枪警告,结果被混混连人带家伙一拳揍飞,或者说,被去势。

很多人批评作者物化女性,Billy 连自己的姐姐都要意淫。我倒没觉得怎样,欲望真实存在。女人给了 Billy 精神安慰,”only they (women) have ever shown real grief for his sake.” 何况 Billy 才是经受大规模物化和剥夺的人。所有人都在讲,”gotta support the troops.” 但他们用在 Billy 身上的动作是什么:feel, squeeze, clamp, welcome-to-the-frat-handshake, make free with, dry-hump, fuck in the face (figuratively)… they all need something from him. Billy 明白他的身体不属于自己,战士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自己。

他和 Faison 的短暂关系中,女人由性定义,Billy 由战争定义。Billy 对 Faison 的依恋基本围绕着性,他审视她的目光停留在身体,他不断以 Faison 在他身上达到过高潮为理由说服自己 “she was into you,” 他对未来的幻想是一夜十次。Faison 为他还要返回伊拉克感到难过,但他们继续交往的隐性前提正是 Billy 继续做战争英雄。除掉这个身份 Billy 什么都不是,不仅仅对于 Faison 来说。

Billy 在战友 Shroom 生前问过他,战火中是什么感觉?Shroom 说,没什么,就像被天使强奸。描写中场秀那一章的标题也正是 Raped by Angels. 2004 年感恩节那场 NFL 中场秀真实存在,除了发生在天黑之前,其他和电影中重现的场景差不多。电影用了一些 Billy 的主观镜头:Beyoncé 腰臀美好,而世界在眼前闪光爆炸。再没有更好的手段勾起 B 班的 PTSD 了。人在声光信息过载的时候会产生出离感,好像浮到感官的上面一层—— “something religious,” “so supreme and terrifying that we have to call it divine.” 是语言限制了我们,把莫可名状的体验叫做“宗教感”。汽车驶来,而松鼠呆立在路中间,它是否以为飞驰的轮胎是神迹。

Shroom 死于战火,B 班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叙述者,但故事险些不属于 B 班。平民把它作为“爱国欲”的投射,Billy 不得不反复质问自己是否说了言不由衷、迎合人心的话,他的叙述是否背叛了 Shroom. 爱国欲勃起的时间窗口短暂,一旦电视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shit gets old real quick,” “people move on.” 资本家想把 B 班故事收为囊中物。球队老总 Norm 说,我们的国家需要这部电影。他没说出的后半句是,当人们还勃起的时候。

最近有一些 PTSD 的新研究,用迷幻蘑菇、摇头丸帮助老兵或重症患者以全新视角面对创伤经历。精神是物质的。听过一位受试者的口述故事,她在癌症痊愈之后无法投入日常生活,缠斗过恶龙的人难以忍受街市太平。Billy 也是如此,他比谁都清楚战争糟透了,”but he sees no great appeal in these tepid peacetime lives.”

美国让他失望。美式足球是过度工业化的怪兽产物,所有连锁快餐都散发同一种乏味气息,和平时期的安保工作草木皆兵,美国人民对战争抱有天真到窒息的信念,铺天盖地的广告榨取消费者、滋养资本家,上流社会都是人性缺失的 assholes…

Billy 跟姐姐说过,没人真的想再回战场,只是别无选择。但后来他和战友们不止一次说想要回去,好像战场才是 promised land. 回还是不回,其实答案无比明确。Billy 和伙计们偷空去抽大麻的时候,烟卷递过一轮,仨人挨个儿问,退役了还能指望啥?What else is there? 战场上生死未卜(”freaking randomness”),但生活注定把你生吞活剥。况且如前所说,是战争定义了 Billy 的身份。

书的最后一页写:

“Before they kill us,” Crack seconds, “Take us someplace safe. Take us back to the war.”

李安在纽约时报的访谈里说,拍完比利林恩之后,他拿出休闲时间和太太去远足,结果从石头上摔下来伤到自己。所以他讲,”work is safer.”

P.S. 之前两次(其一其二)写到过李安的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