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主编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从2006年到2016年每年出一册,共十一册,不知道今年还有没有了。大学的时候买过两三本,前几天想回顾一下当年微博民间舆论的盛况,忽然想起来这个系列了。
(有时候宁愿事情只是简单重演,虽然已经更糟。五年前,2012年,气氛也一度紧张,三月底我在推上发:“**最近都告诉我说:莫谈国事。”随后微博全站关闭评论三天。14年开始,各级宣传部门开始和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好比魔法部把乌姆里奇派到霍格沃茨。)
贴出丛书历年的目录,涉及以下话题的地方标红/划线:时政、领导人、公民、权利、自由、新闻法制、舆论监督、党媒、宣传、外媒……这个梳理当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多少能看出一点苗头。
08年还能问出“传媒,你传播的是公民意识还是‘臣民’意识”这种问题,还可以做出“十七大报告展现积极的文化政策、开放的信息政策”这种判断。新闻/出版/言论自由、信息公开等概念后面两三年就没有再提过了,领导人报道的原则也从回归“新闻价值”变为落实“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不一而足。
2006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论大众传媒与先进文化
论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章 认识新闻
新闻≠宣传
深刻地理解“新闻”
第四章 新闻真实
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传媒报道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五章 记者采访权
采访权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延伸
论记者享有的“无过错合理怀疑权”
第六章 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从信息传播角度对处理“非典”疫情的思考
健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察和限权机制
新闻法治建设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第七章 新闻观念与体制改革
最近治理党政部门报刊对我国报刊体制改革的启示
试论党报工作传统的调整
党报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经验
党报头版头条要有新闻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考察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观点
第八章 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规范
内化传媒人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
遏制市场逻辑在新闻报道中的张狂
“非典”报道与生命权意识
更正与答辩
记者职业行为的边界
关于记者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访谈
第九章 传媒形态与社会结构(略)
第十章 传播学新论(略)
第十一章 传媒经济(略)
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创新(略)
第十三章 看世界同行(略)
第十四章 读书与治学(略)
附录(略)
2007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胡锦涛论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尊重宣传规律
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隐瞒信息与问责制的衡量标准
第三章 2005年底~2006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吉化爆炸松花江污染: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辽宁穷人向富豪求助:“舆论绑架”富人与媒体逼视
李银河采访要求收费:关于采访是否付费的讨论
窦唯与《新京报》冲突:娱乐不能越界新闻应有规范
记者围堵王菲生孩子:关于娱乐新闻采访、报道失范的讨论
新闻出版社总署通报4家传媒违规:自律丧失他律绳之
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舆论监督与企业的危机公关
传媒批评高院的庭审报道规则: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
网易“恶搞”推出一年:试论网络“恶搞专题”的合理性与非主流
《Time》报道报纸将消亡: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第四章 新闻真实新闻时效(略)
第五章 新闻职业意识与工作规范(略)
第六章 改变惯性的新闻工作思维(略)
第七章 传播学研究(略)
第八章 新闻作品批评与评报(略)
附录(略)
2008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十七大报告展现积极的文化政策、开放的信息政策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
传媒,你传播的是公民意识还是“臣民”意识(啧啧)
新闻报道要有强烈的国土与海疆意识
党报的传统:按新闻价值而不依领导人职务编排版面
第三章 2007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电视讲坛”热:电视讲坛的生态分析
“茶水发炎”事件:凸显记者职业道德的失范
“杨丽娟追星”事件:论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
“厦门PX”事件: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
《突发事件应对法》二读:从“违规擅自发布”受罚到信息公开
“纸馅包子”事件:典型的“传媒假事件”
山西“黑砖窑”事件:论信息机会主义
假版参评中国新闻奖事件: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
第四章 新闻真实研究(略)
第五章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中传媒的责任是“监”还是“督”
舆论监督的报道如何规范
第六章 新闻法研究
言论的刑事责任与商誉诽谤罪的宪法限制
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
第七章 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研究
评论时政需要更宽阔的视野
(略)
第八章 传播学研究(略)
第九章 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略)
第十章 新闻业务研究
以小见大,展现科学发展观
(略)
附录(略)
2009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同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
论胡锦涛传媒工作的新思维
论胡锦涛关于互联网的新思维
学习胡锦涛6·20讲话答《青年记者》记者问
不应过分突出领导干部的活动报道
关于“传媒与国家形象”话题
第三章 2008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汤唯广告被禁:喜闻《假若明天来临》播出全剧
3·14拉萨暴力事件:突发事件:贵在“先声夺人”
抵制“家乐福”事件:网络语境下的情感与理智
5·12地震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新思维
“做鬼幸福论”讨论:时刻牢记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
北京奥运报道:奥运报道让各传媒充分展现职业水准
三鹿奶粉事件: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百度诚信危机:新型传媒搜索引擎职业操守的缺失及应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印刷版:数字化条件下,传媒的外在形式已不重要
第四章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1978,我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年
那是一段思想稀薄的时光
新闻学基本概念的艰难回归
回归新闻学本体
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
同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后第一起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
第五章 新闻真实报道研究(略)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法治研究
论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
从是否封闭色情网看自由与法律
关于落实奥运期间外记在华采访规定答新华社记者问
第七章 新媒体研究(略)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略)
交管部门要求传媒曝光违章行人非法治
(略)
第九章 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研究(略)
第十章 新闻业务研究(略)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略)
附录(略)
2010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论记者职业理念的更新——学习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的致辞
关于刘少奇新闻和宣传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我国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路线图
我国的传媒为什么会误读国防白皮书
就高法《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答记者问
传媒刊登地图要有国家版图意识
第三章 2009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新浪”兼并“分众”:分众传媒公司为什么会遭遇危机
“躲猫猫”事件:网民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的象征意义
英国13岁少年爸爸:我国传媒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严重违法
“最有情义的男人”:传媒让吴加芳遭遇冰火两重天
“偷窥判强奸”案:一家报纸的不实新闻为何把全国传媒和公众忽悠了?
“广汇”禁报事件:广汇集团禁报事件中传媒应检讨什么?
“绿坝”事件:电脑预装过滤软件:自律与强制之间的尺度
《辽宁日报》改版:省级党报改革:让党报充满新闻
熊忠俊“造谣”被拘:言论自由意味着允许说错话
第四章 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
第五章 新闻理论研究(略)
第六章 传播学研究(略)
第七章 网络与意见表达的法治化管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周年回顾
论人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
我们该如何应对网络意见
公权力不该做绑架舆论的事情
谈谈网络管理的几个基本理念
从传媒“排气阀”作用看网上意见现象
第八章 记者素养研究
提升记者的政治、业务和知识素养
请用“常识”来衡量“非常”
解放思想,把握政策
时评版需要观察问题的睿智眼光
时政评论的认识前提要正确
不要乱用“异化”概念
把握政策,不该沿用“严打”概念
晚报编辑应提升语文水平
第九章 新闻职业规范研究(略)
第十章 新闻写作研究(略)
第十一章 新闻编辑研究(略)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科研(略)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略)
传播法治思想,保障言论自由
(略)
2011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胡锦涛的一贯思想
新形势下“政治家办报”新解
向世界说明中国——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及策略
善用民众声音参与外交
我国外交机构也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传媒该怎样报道党政领导人与作家座谈
第三章 2010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人大讨论《保密法》二审草案:《保密法》与人民的知情权
罗锦华卖假报告事件:记者暗访原则上不宜采用
贵阳“中华女”事件:记者和传媒的独占话语需要监督
人民网公布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将监督地方权力的舆论组织起来
富士康员工接连自杀:富士康事件报道中传媒人文关怀的缺失
网上再现什邡现场直播说谎:传媒为什么会“本能说谎”
平主任说“官话”:官话维系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非人民利益
菲律宾“香港人质”事件:媒体能直播人质事件吗?
“维基解密”事件:阿桑奇迫使我们再认识网络的传播特征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略)
第五章 新闻学基本理念(略)
第六章 传播学研究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传媒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因(啧啧)
一张照片被误读六年的社会心理历程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又一次公关之“草船”借到新闻之“箭”
让制度保障文化的多元和维持当下的道德水准
第七章 新闻法治理念
质疑“媒治”
一句新闻标题检验官员和传媒的法治观念
从南平案的报道看传媒的法治意识与专业表达
嫌犯到庭受审不是“过堂”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和规范(略)
第九章 新媒体传播
以信息公开的方式管住网络推手
(略)
第十章 外国新闻史研究(略)
第十一章 新闻写作与编辑(略)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科研(略)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
较好的宣传选题 遗憾的宣传式写作
(略)
2012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2011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1.中国传媒报道日本灾害:日本媒体理智客观的灾难报道让我们反省(啧啧)
2.抢购碘盐事件:加强监管新媒体就能制止流言吗?
3.《世界新闻报》事件:致命的窃听、……
4.“7.23”高铁事件: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成熟
5.英国骚乱报道:什么造成了我国传媒对事实的明显误判
6.洪湖采访费事件:明确一个不言而喻的行规:传媒承担采访费用
7.“最窝囊丈夫”报道:论传媒的“二次伤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交往观念
新发表的马克思《莱茵报》活动历史文件考证研究
建国以后毛泽东党报理论的发展和失误
毛泽东论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19世纪的交往革命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的“公正惯例”
列宁关于出版物党性原则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和《纽约每日论坛报》
红色邮政局长——莫特勒
造假记者的形象——客里空
第四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1.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
2.论新闻与宣传
3.论新闻真实
4.新闻记者首先要对真相负责
5.《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书摘
6.从历史到现实,党报头条领导人活动消息的演变
7.整顿新闻界应从“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入手
第五章 新媒体研究
1.新媒体形态变迁对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
2.流言、意见的流通与Web2.0环境
3.虚拟社会管理的六个理念
4.认识微博的全新传播生态
5.微博基本是个好东西(啧啧)
6.论开展微博问政
7.微博观光团的渗透与微博名人的自省
8.开展微博外交首先得观念更新
第六章 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道德(略)
第七章 新闻采写研究
不要让宣传动机搅乱了叙事思路
(略)
第八章 新闻编辑研究
不能使用大跃进的话语报道事实
(略)
第九章 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略)
附录(略)
2013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寄语《人民论坛》20周年
“走转改”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评《经济日报》的“走转改”
继承传统创新“走转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走转改”
继承历史上党报不突出个人的光荣传统
反对形式主义
领导人报道回归新闻价值标准
第三章 2012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雷锋照片补拍争议:雷锋照片与新闻真实的原则
《环球时报》与《中国青年报》的争议:传媒间批评正常,转载要尊重版权
钓鱼岛事件与传媒:聚焦“钓鱼岛”事件的传媒现象
跨省撤报事件:从“武威收报”到如今的“跨省撤报”
BBC的失败,也是英国公众的失败
第四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略)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马克思主编的第一家报纸《莱茵报》
最长的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论著——《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办刊思想的最早文献——马克思《摘自(德法年鉴)的书信》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法治的重要文献——《(新莱茵报)审判案》
伏尔泰式嘲笑:马克思肯定的一种宣传方式
恩格斯、列宁论“绝对的出版自由”
恩格斯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
列宁论党性的名著《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列宁党内思想交流的文献——《批评自由和行动一致》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
列宁关于俄国工人报刊发展史的文献——《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
1917年11月全俄中央执委会关于出版自由的争论
国际记协——社会主义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组织
第六章 新媒体传播研究
数字化新闻中介挑战传统媒体
微博问政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传播的长尾理论与小众传播
关于“人肉搜索”答《人民日报》文化版问
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提供与隐私安全
网络新闻奖作品应凸显新闻专业的标准
第七章 外国新闻传播业研究
延伸我们关于新闻业的记忆
放眼世界传媒
民族融合与政治民主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尼日利亚新闻传播史研究
缅甸新闻业的历史与面临的制度变化
巴拿马新闻业缓慢走向自由之路
贴近本土,服务读者——英国四家地方报纸版面分析
伦敦奥林匹克国际广播中心一日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问答
媒体要讲诚信
论传媒的“二次伤害”——以“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
传媒公开未成年人的姓名和图像说明了什么——以“李双江之子滋事案”的报道为例
典型人物报道要“以人为本”
新闻图片不能追求“身体恐怖”
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
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复——以《纽约时报》、《卫报》报道“窃听门”为例(啧啧)
第九章 新闻写作研究
改变文风从写规范的新闻开始
挤掉消息中的水分——修改机关报消息不得不说的最低要求
“日前”是哪天?“据悉”据谁悉?——满天飞的非新闻术语
你知道的,读者自然就知道吗?
坠下高架桥=坠人深谷?——关于新闻报道的细节真实
第十章 新闻编辑研究
“走转改”精神要落实到版面编排上
报纸编排领导人活动新闻仍待改进——2013年《人民日报》前九天评报
为什么相当多的法警新闻是旧闻
我们的新闻为谁服务?
第十一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
公民的科学素养与传媒——答《中国科学报》记者问
(略)
附录(略)
2014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解读习近平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解读习近平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领导人报道答记者问
我国气象报道应摆脱阶级斗争思维切实为人民健康生活服务
第三章 2013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央视“生命倒计时”现场直播:传媒要有法治意识和对大局的政治把握
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记者提问: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技巧比较分析
芦山地震的传媒报道:期待理性而专业的灾难报道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规范传媒监督
“李某某涉嫌轮奸”案的报道:理性审视、平衡处理案件律师提供的材料
2013年八九月间传媒连曝假新闻:假新闻成因之一——主观统领客观
薄熙来庭审案期间的媒体报道:不能再搞“媒介审判”
浙江余姚群体性事件:灾情报道要从群众的需要和感受出发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
传媒生活在人民当中
以第三方立场报道利益冲突事件
为什么传媒不能客观、全面报道事实?
不要煽情,客观、平衡地报道事实
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架构与现实运用分析
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真相》中文版序言
第五章 传播理论研究(略)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略)
第七章 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
从新闻职业规范角度评薄熙来案和陈永洲案的报道
(略)
第八章 新闻业务研究(略)
第九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略)
附录(略)
2015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
落实“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的领导人活动报道标准——习近平考察北京市活动报道新闻标题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
第三章 2014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马航MH370航班失联报道:复杂信息传播中的公众心理与传媒的职责
浙江苍南城管打人和被打事件报道:客观、平衡地报道社会冲突
21世纪传媒涉嫌敲诈勒索案:传媒反腐从严格执行《广告法》第13条开始
“周亮解说门”事件:网络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周亮解说门”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略)
第五章 传播理论研究(略)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略)
第七章 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
艰难的中国新闻自律
灾难报道应人性关怀至上——马航失联客机乘客亲属报道分析
为消息源保密与庭审作证、新闻职业道德
第八章 新闻业务研究
地方党报需要理念创新
(略)
第九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略)
附录(略)
2016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略)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规律 ——读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报道的体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传播思想
第三章 世界互联网发展的三个报告研究(略)
第四章 2015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记者请陈道明审稿引发议论: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评对记者请陈道明审稿改稿的某些意见
克拉运河假新闻:核实事实,不采用无消息源的新闻——克拉运河假新闻形成链条分析
南都卧底替考:“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
27届中国经济新闻奖颁奖:新闻奖的评选要跟上媒介融合的形势
《中国剪报》创刊30周年:我国文摘报数字化转型鉴戒
新《广告法》实施:新《广告法》实施后广告新闻现象分析
网信办排查淫秽色情:论网络新闻的涉“性”问题
第五章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
新闻工作与职业历史意识
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
传播即博弈?
——基于对“博弈”滥用的现象
再论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
“一带一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面向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对外政治传播实践——APEC会议期间的习近平用语翻译分析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
以互联网思维看互联网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
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 ——“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
“用户体验”的新型媒体生存模式
第七章 新闻业务研究
规范时事评论的写作——对《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日所有评论的分析
规范简讯的写作
细节决定新闻真实——谈记者采访写作中的细节差误
体现互联网思维的习近平公共形象
第八章 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科研
附录
致敬被禁言的李银河,土摩托,被不止一次销号的解释系主任,LT, 以及许多迅速被淡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