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新年第一 cover

screen-shot-2016-12-31-at-4-27-49-pm

新年好哇。何以解忧,唯有胡诌。下面请听我的 2017 新年第一 cover:

宋小宝:

咋回事儿呢,大哥这个人呐,真是个好人。原来我啥样人儿我告诉你啊,我那小心眼儿啊和针鼻儿似的。那我老伴儿跟人说句话呀,我都压抑半年呐,都抑郁了!你看现在让我大哥给我调解的哈,就我这心态哈,老乐呵了。没啥事儿我还唱个歌呢。我新学一首歌,你看我给你唱哈——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 嘿

去看那美丽的格桑花

去看那美丽的格桑花呀

盛开在雪山上 哎

坐上了火车去拉萨……

记者:

行行行……淡定,淡定。

王小利:

你瞅着没?我都给调疯啦。

原版视频:第一场雪

收听往期:红浪漫

另:想打钱的旁友请告诉我一声,我记到账上。目前仅支持现金支付。已收入 0.00 元,惨!

影院一年

现实在三百米水下向我喊话,隔了很久看到几个泡泡泛上来。还好电影院有好电影看。

1. 罗斯玛丽的婴儿

一直记得这片子的海报:阴沉暗绿背景,小小的、孤零零的婴儿车弃置在一片高地。既为婴儿担心,又恐惧“婴儿”本身——小车里可能根本不是婴儿。

片中人人各怀鬼胎,而罗斯玛丽是怀上了鬼胎。女主角在孕期不知情,观众却被潜在的异物感折磨。接近片尾的时候,她作为母亲走向黑帐遮起的婴儿床,那一幕我把眼睛挡了,不敢想象一张把魔鬼糅进婴儿的脸——撒旦的眼珠、额头萌芽的角……其实电影里最终没出现这张脸。

女人在怀孕的时候身体是不单属于自己的,这种脆弱的处境在片中被推向极致:苍白、细脚伶仃、孩子气的米亚法罗(罗斯玛丽的扮演者)自带一种“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气质。一个准备好了的母亲,似乎是要滋润丰沃些的。罗斯玛丽的身体被包括丈夫在内的周围人剥夺,又被腹中胎儿折磨,直至形似骷髅。

rosemarys-baby-film-images-fed8a062-d71a-42ff-ba57-baed26155ec

对于基督徒来说可能有深层的恐惧,我不能完全体会。上帝之子耶稣道成肉身是基督教教义之一,而撒旦的信徒借助罗斯玛丽的身体迎来了撒旦的骨血 Adrian,高呼 “God is dead! Satan lives!” “Hail Satan! Hail Adrian!” 查了查还真有个叫 Church of Satan 的当代宗教,还真把 “Hail Satan” 当口号,不过人家搞的并不是恶魔崇拜。

邪恶邻家老太太(芳名米妮)是全场笑点,每一个造型都很辣眼。想反复观看有她在场的片段,夸张滑稽还似曾相识,不能想像比她的 nosy 更到位的表演了。

rosemarys-baby

片头用了米亚法罗吟唱的无词摇篮曲,镜头从曼哈顿的远景拉到故事发生的公寓楼上,覆上艳粉色的花体字幕——哀伤、舒缓、萦绕、诡吊的混合氛围。整部电影是完美的,我不能更喜欢。

rosemarys-baby-blu-ray-movie-title

rb-rp-21

罗曼斯基的《唐人街》也是最爱。着重赞美一下《穿裘皮的维纳斯》,太精彩了!一场以高雅艺术为面子的交配战争(并没发生),人版动物世界。戏中戏的设置下暗流涌动,又因为告诉了你这是舞台之上,所以更加明目张胆。扭转了我对男主的反感,简直还觉得可爱!女主没话讲,无可取代,每道皱纹都是一条小皮鞭。希望有机会在影院看。

p1986613290

2. 闪灵

严整,完美,压迫感。没词了……

在影院最大的不同体验是音效:Danny 飞快的小三轮车分别在地毯和地板上辗过发出的不同声音。Jack 终于喝到(其实不存在的)酒之后的咂嘴声。随着日期推进越来越惊悚的配乐,好像审判日随时可能降临。

永远记得女主发现丈夫手稿的那一幕:摄影机藏在打字机后面,好像秘密本身化作一个视角,看着女主的脸从视线之下升起。她俯下身来,镜头切到女主的视角,手稿上的字全都是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随后 Jack 的视角从女主身后的一面墙慢慢推出,噩梦的黑色大幕拉开。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吓得想跑。

big_1471446644_image

杰克尼科尔森是神(或者魔鬼)。想反复观看他面试工作的片段,以及在吧台和(其实不存在的)酒保说话的片段。

theshiningjack2

3. 教父

出影厅时想把所有的赞美都用上,过后很少主动想起来——也就是充分体会了好在哪里,但没更深的触动。IMDb 男观众平均给分 9.2,女观众 8.9,可能因为是比较纯粹的男性叙事。下面这一幕可以盯着看很久。

godfather-mkv_20151127_205731-268

4. 沉默的羔羊

小说读过好多遍,故事很熟悉。电影大部分都忘了,跟看新片差不多。朱迪福斯特的粗糙嗓音真是出乎意料,我设想中那个叙述自己梦中羔羊的声音是非常细柔的。

感谢大量面部正面特写。安东尼霍普金斯鼻翼上的戏都比很多囫囵演员的要足。想起当年对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的迷恋,幻想拥有脑内图书馆,脑内音乐厅,脑内分析室……的感觉是怎样的。

克拉丽斯(朱迪福斯特的角色)经常处在男人的注视中:铁窗后的饥渴的精神病罪犯,受害者葬礼上的一屋子警官,帮助破案的昆虫研究员,前辈和上司克劳福德,洞穿人心的莱克特博士……侵犯的、轻蔑的、试探的、暧昧的、审视的……镜头反复强调这些目光,很难不注意到。

克拉丽斯“对抗中合作,合作中对抗”的形象在第二部里面毁了。作者让她和莱克特博士成了伴侣和“共犯”,不能原谅。而且电影的第二部女主角换人了,我拒绝看……

5. 出租车司机

有时候开着车忽然就觉得人很蠢,一个一个在铁盒子里跑来跑去,神气得很,跑起来却连四周都顾不上,蹿出来一只鹿就懵圈了。费那么大劲还那么狼狈。不需要高等智慧生物在别处观察,自己都嫌砢碜。嗨,不过都是一忽儿的瞎想。

夜班司机是不是老在瞎想?大大小小灯光晕开,街边人衣服上缀的亮片,闪烁的眼珠和水洼,车灯照亮的一小段路面,雨滴在车窗上拖曳出尾迹。汽车尾气,排水沟和垃圾桶的腐臭,千篇一律的披萨的焦香,若有若无的大麻,可疑物品焚烧,匆匆扑来的香水和体味,新鲜或陈旧的尿骚。从没有安静下来过的城市。

screenshot-lrg-10

Travis,或者随便谁,有可能消除任何困惑吗。

6. 诺斯费拉图

1922 年的片子,一个来自德州的乐队给电影从头至尾重新配了乐,现场同步演奏,非常精彩。看的时候想,当年的观众们在影院里肯定吓死了吧?

有人说伯格曼的《第七封印》放现在像一个笑话,跟死神下棋这种桥段已经烂了。在《诺斯费拉图》的现场我才有点理解那人的意思。古老默片里天真烂漫的表演方式非常不合时宜,吸血鬼形象由于太经典被模仿恶搞多年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各种元素都多少偏离了本意,观众密集笑场,我们和当年的人看到的已经很难说是同一个东西了。

nosferatu-meme_fb_2601565

7. 异形

在影院看还是挺可怕的,但如前所说,很多内容成了 cliche, 考古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过后电影院放 Aliens, 我说怎么又在演?后来发现是第二部,第一部是 Alien 没有 “s”… 合着就是从一个异形变成了多个异形呀。大厅包场,吓得我在座位上一抽一抽的。)

8.

屏幕很小,浪费了 4K 修复,还好色彩太棒了。

小时候电影频道播了好几次也没看过。当时预告说这是黑泽明拍的东方《李尔王》(国师还有中国版《王子复仇记》呢,嘿嘿),老国王穿着红白二色的袍子在大风中从千军万马前走过,鲜艳悲凉,印象深刻。

ran_hidetaro-madness

电影好像一个漫长的仪式,看过之后视觉记忆远多于情感记忆。男女观众评分差距更大,8.3 和 7.6.

9.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IMDb 只有 3000 多人评分,唉。男观众给 6.9,女观众给 7.7.

看了一篇影评,What should a war movie do? 批评李安的新片重复 “anti-war but very much pro-soldier”(“反对战争但力挺士兵”)的叙事套路,好比掺了水的《美国狙击手》。我总觉得反战根本不是这片的重点,只是一个流露出的态度,一个日常讽刺。就好像《断背山》是同志题材的电影,但呼吁平权不是它的必然使命。

电影结束的第一感觉是 everyone is fucked up. 后来见到这个短评深得我心——

War sucks! (Pointless killings) Civilians suck! (Hopeless idiots) I suck! (Meaningless life) Billionaire sucks! (Heartless hypocrite) NFL sucks! (Brainless players) Texas sucks! (Mexicans kicked your ass! In Alamo!!) PTSD!!! 111111 Band of brothers! 22222233(@老杜找乐儿)

每个人的解读当然可以不同,但忍不住觉得一些人的理解方向错了。这就是在讲脆弱、困惑的人的故事啊。比利最后回到战场是抓住了一点仅存的确定性。

还很想说,李安的“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也被长久地误读了,他不是在讲每个人都有同性情愫。当年纽约时报采访原文是这样的——

“There’s a private feeling to the movie, an intimate feeling,” Mr. Lee said. “I think eventually everybody has a ‘Brokeback Mountain’ in them. Someone you want to come back to. And of course, some people don’t come back.”

那是内心的纠缠,执念,别扭,隐痛。普遍存在于人。

喜欢《比利林恩》的讽刺。比如这个据说内地有删减的情节:比赛开始前的国歌环节,画面切到比利的脑内幻想,他和拉拉队长有了家庭,两人在自家卧室做爱。高潮时镜头切回到现场,比利在国歌的尾声中敬着军礼眼含热泪,面部特写投放在赛场的巨幕上,和他本人一起呈现在电影画面。(后来发现这点记错了,比利和大屏上的自己同时出现的一幕是在中场秀结尾。)你永远不知道人心里在想什么。

李安实在是太含蓄了。班长几次在背景中默默注视画面中的主角比利。观众没注意到就算了,完全不影响剧情,但如果你留意到了,就能多体会一些微妙的信息。小说可以不厌其详描写人物心理,而改编电影要舍弃太多细节,班长的关注被不易察觉地保留下来可以说是惊喜了。(喜欢许知远《十三邀》对李安的访谈,李安真是温和而动人,疲惫而入微。)

非常想看高技术版本,想体验感官灵敏度被调高的错觉,想以最好视效看到比利的脸,想被中场秀以最大能量震撼。

10. La La Land

还没看。先抄段词语解释:

You know when you see someone and think, “wow, they’re in their own world.” Well that world is la la land. (Urban Dictionary)

01/05/2017 更新:

太美了。时刻担心会变成一个俗套爱情故事,但最终并没有!结尾一曲如梦似幻百转千回。看之前想,如果真没评论给人预期的那么好,就把最后一部换成《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下放心了。

珍惜电影给你的最大的幻觉:自由感。可以飞,可以开心,可以随时跳舞,可以把世界都藏起来。啊,去他们大爷的。

听说国内也会上映,应该可以一刀不剪。(真是废话嘿嘿,想起来时光网上有人在《战马》下面问,国内上映会剪吗?另一个人回答:PG-13有什么剪的,把马阉了吗?)

花花绿绿的歌舞片如何能不拍出塑料廉价感?主人公的成功故事如何不变成励志鸡汤?生活的真相如何不被所谓童话般爱情消解?去看 La La Land 吧!

计量时间

我不写日记,偶尔记一下某天发生了什么。选了一些新年前后或其他时间尺度下的节点。有的是原文,有的是再现。

2007年12月22日

一个人去看了场电影,全场就我一个人。进影院时刚开始落雪,等出来地上已经咯吱脆了。这是郑州今年冬天第一场雪。雪粒在脸上弹开,凉凉的不难受。

2010年12月22日

一个人去看了《让子弹飞》。上午九点十分第一场,人不多,来了个女生坐在我左边的位置。演到姜文向《巴顿将军》致敬的那段,她压着声音说:“巴顿将军!”

2010年12月31日

傍晚看了剩下的半小时《低俗小说》。晚上停电。和室友在外兜了一大圈,回寝点蜡。手机换过电池,在聊胜于无的信号里群发短信:“…把这年的最后一点电献给你们…”

2012年1月1日

刚过零点一位朋友发来消息,问我对2011有什么想法。想要回顾这一年追过哪些事,翻翻截图、微博也十有六七了。钱云会、动车事故、乌坎事件……

2012年12月28日

武汉在圣诞节后下了一场像样的雪,虽然没有积,但是大雪花飘了大半天。前两天偶然看了一会儿谷歌街景图。头疼不能顺利上Facebook,人人网现在又很无趣。(注:来自一封信的内容。)

2014年1月31日

验血——白细胞、中性细胞、淋巴细胞低。开始吃达菲,终于在农历新年凌晨吃完第六颗,满够三天,停药。还剩四颗,一百多块钱呢,必须在2016年保质期到来之前再得一次病毒性感冒。

2014年3月24日

去年今天放进电骡的种子,今天终于拖完了。这期间断断续续,走走忘忘,随我一道辗转。(注:那电影至今还没看,也忘了叫什么。)

2014年5月1日

头一天露腿。

2016年3月13日

第一天穿短裤。

Weapons of Self Destruction

终于(在网上)看了罗宾·威廉姆斯一场秀,“Weapons of Self Destruction.”

视听享受!肢体表现力大师级——形形色色的人,动物,器官(?)。类比、比喻的运用绝了——举个政治不正确的例子,他讲 “Tibet terrorists” 听起来根本不像那么回事儿,就好比 “Amish hackers”, 哪儿哪儿不挨着。模仿能力一流——别人我也不认识,但是学詹姆斯·斯图尔特的几句,我的天哪。体力好——整一个半小时,语速快得密不透风,蹦跳唱吼满头大汗,同等时间消耗卡路里可能是 Louis C.K. 的五倍,哈哈。

还要反复看。啊!为什么可以这么好看。

听下面这段,张大锤是不是从这儿学的??

And if you have a cat and a dog, and they live together, do you think your cat mind-fucks your dog? I don’t think it’s fair. I think the moment you go to sleep, the cat’s like, “Scooby!”

“Yeah, yeah?”

“Hey, Scooby, are you man’s best friend?”

“Oh God, yeah. I love him. I love him.”

“Really? Then where are your balls?”

“…Shit! They were there yesterday! I wondered why my ass tasted differently.”

“I’m just saying that’s weird. You know, I’m just saying – (Hacking) I’m just saying that’s weird. That’s all I’m saying.”

我来改写一下:

试想你养了一只猫,一条狗。毛经常背着你 mindfuck 你的狗,是不是很可怕了。夜里你一睡着,毛就开始了。

李大毛压低声音(很谨慎的一个毛:狗?

狗答应了一声。

毛来劲了。毛说:狗你讲,躺着这人是不是你旁友,你想一想。

狗没防备,单纯,不是社会狗。狗讲,“嗷!可不咋地。俺耐他。”山东狗比较重感情。

李大毛看局面可以控制,说:你再想想,那你蛋哪去了?

一个没想到!狗惊了。卧槽我蛋呢?猛地想起来早上舔屁沟确实不是味儿。狗要面子,不表现。狗说:昨天还在这儿,大意了。

见狗情绪稳定,李大毛也不慌,毕竟90年代经历过一些事情。毛对狗说,“不说别的,我就是感觉怪怪的。” 同时观察狗的微表情——李大毛平时喜欢看东方卫视《四大名助》,崇拜姜教授,上爱奇艺反复观摩姜教授集锦——狗的一只眼皮动了。

动了一刚!李大毛徐徐搓动双前手,重新获得一种掌控感。猫说,“我就是感觉怪怪的。You know, kinda wierd.”

狗一夜没睡。

我在笑什么(旧文,有增删)

所有喜剧引发的笑都是嘲笑,所以善良的人看喜剧会感到难过,敏感的人看喜剧会感到羞辱。——我说的

东东枪回答如何编纂一个笑话,说要“时刻观察身边与自己心里的荒谬,尤其那些是‘不体面的真实’”。

与“不体面的真实”相对的,就是“体面的假象”。人们愿意在生活中搞出一副光鲜繁荣的样子,且心照不宣地为彼此打掩护。笑匠的工作就是打破这一团和气,要么对人和事做无情的归类、降格,制造一种“嗤嗤”戳穿的爽感,要么拼命地陌生化、拔高,使之虚伪山寨到不忍直视——想胖?让你胖到喘。

“您好,这位顾客,请问您是要理发吗?那您要找我们店里哪位发型师为您服务呢?是 Kevin 老师、Jack 老师、Eric 老师还是 Lucy 老师呢?” “我都不认识啊,那就 Lucy 吧。” “嗯,好的,您稍等。Lucy,10号客人要理发,Lucy! Lucy! Lucy! … 你妈了个×的刘继芬有人要剪头!” “啊!来了!”(@小張翼德

——”Lucy” 与“刘继芬”之间存在断裂。刘继芬也可以是王招弟、周翠兰,但不能是王语嫣,周芷若。

不可能有比“电影资料馆”更糟糕的电影院了。看电影的时候周围恨不得有80个评论音轨:“你看导演拍这个大爷吃焦圈儿是他最喜欢的处理方式,一种紧张的表达,这和他的童年有关系,他三姨小时候摸过他。”(@君达乐的慢先生

——妄图用“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紧张的表达”、“童年”阴影等制造高逼格影评,却在“大爷吃焦圈儿”、“他三姨小时候摸过他”这里 low 得一塌糊涂。给你来一瓶八二年的可乐,你感受下。

看段子的人,笑则笑矣,心里可能也会不舒服的。自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免不了产生代入感——多少人听过这个段子,就被多少人嘲笑了一般。

笑匠深知,还是自嘲来得保险。

郭德纲有言,“从人性来说,观众不愿意看台上花团锦簇,上来4个人开着敞篷车往那一站,穿金挂银4个大美女扶着他,观众不爱看,他愿意看台上惨不忍睹,他愿意看不如自己的人,这个钱花值了。”

“自轻自贱”这招儿太好用了——许多艺人努力拗出“逗比自黑”的造型,不管是否用力过猛,总要比没有标签讨喜一些。想做偶像的,造神不成,“走下神坛”的姿态更好演一些。

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一出,人们嗷嗷地怀念《甲方乙方》,更有人翻出早年的《顽主》。三个片子都是讲几个人开公司,帮人实现梦想,但是喜剧的内核逐一弱化了。

《顽主》的三个角色,野生屌丝,没钱没势没女朋友,外人眼里不务正业,还被家里人看不起,区区居委会就能把他们小公司停业整顿了。

《甲方乙方》里,葛优有了女朋友,还倍儿漂亮(虽说一开始目的不纯,但好歹也算有让女方目的不纯的资本——分房子),承接的业务也高大上了不少(如“阿依吐拉公主”一段)。好在草根性还没丢,哥儿几个还会分吃一个不锈钢饭盒里的冷饺子。

《私人订制》倒真应了“台上花团锦簇,上来4个人开着敞篷车往那一站”的排场,四个主演锃光瓦亮,生活优越,彻底甩脱了山寨气质,再没有低声下气讨客户满意的场面,反而拿起了居高临下的身段(如“帮宋丹丹体验土豪”一段)。钱权色就像喜剧世界的原罪。冯小刚因为这片子被骂,只好说活该。

陈佩斯有言,“统摄人类笑行为的一个最关键的东西就是有差势存在,从人最简单的笑里就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差势存在。……悲情的内核是喜剧的内核。”

《甲方乙方》是怎么写成功人士的?叶京演的大老板死活要体验穷日子,徐帆演的大明星死活要过平凡人的生活,“好梦一日游”帮他们实现了梦想——然后大老板大明星发现自己是已经离不了金钱和名利了。得不到,甩不脱,都是悲剧。

《私人订制》里面,李成儒演的大导演要换掉一腔俗血,立马就让他遂了心!换血之后,多金大导成了阳春白雪的艺术家,也造福了王宝强演的屌丝。艺术家是什么身份?逼格比原先更高,干脆没人能懂了,彻底脱离群众。他满意吗?满意。而接受了俗血后逆袭的屌丝,只是一个副产品,一个捎带脚儿,一个廉价的、没有主观意愿的实验对象。身在主流叙事之外,他甚至没有机会作为小人物奋斗一下。他满意吗?求之不得。难道片子想要讽刺资本的邪恶力量?可不像。里面的大导演像是现实中创作者的化身,自嘲的载体。呈现出的却是一种不自觉的、带有阶级属性的居高临下。

《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束焕有言,“左爷(梁左)写对白,首先假定一个貌似靠谱的逻辑是成立的,然后顺着这个逻辑推,推出各种谬以千里的结论,让你乐不可支,再回头一看,哦,原来那个逻辑是错的,错得那么可笑,可当初一听没觉得有问题啊,不都是日常话赶话吗?他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悖理。”

“就你们街道的那帮老太太都多大岁数了?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么?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那么大的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得好吗?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呐?你说你们闲着没事儿抓他干嘛。”(《我爱我家》第24集:双鬼拍门 下集)

——一种语言的涌动感裹挟着你,走到最高处往下一摔,“咣当!”落回生活中。居委会大妈就这样被证明成了荒谬的存在。

热衷于解构日常生活容易被指玩世不恭,但生活的细节如果不被玩味,倏忽就不见了啊。

去买咖啡,结完帐收银员说了句 “You have a good day, OK?” 加了 “OK?” 之后听起来好暧昧哦,那种感觉就像“一定要幸福,答应我好吗?”(@白希德

观众见怪不怪,才有笑匠的大惊小怪。他们用牛一样的眼睛,像第一次看那样地看这个世界,终于瞧出被人们默认而不自知的荒诞感。

每次 CNN 的白人女主播提到 “N-word”, 就等同于把 “nigger” 这个词强灌到观众脑子里……是啊!你是不用直说这个词!但为啥要我在脑子补全这个词!!你他妈的凭什么不自己说!!!(Louis C.K., “Chewed Up”

人们不断把新的表达纳入日常语汇,驯化为自然反应。一些美式相声演员喜欢解剖习语,质疑其合理性,比如 Georgia Carlin 在 “Back in Town” 里解构了 “more than happy” “in your own words” “legally drunk” (Well, if it’s legal, what’s the fucking problem? “Leave my friend alone, officer, he’s legally drunk.”) 等等。而咱国相声演员更喜欢把一些正经的或新潮的词说叉劈(不知道这种包袱的术语),装老冒儿没文化,比如岳云鹏的“阿凡提(达)”梗。这其中观众的心态是不同的。前者是让观众感到新鲜,被挑战,进而自嘲:原来自己也是这荒诞的帮凶。后者是让大伙儿满足于熟悉的语料,心中一喜:嘿!连阿凡达你都不知道,你看我就知道。

挑衅性和亲切感,两种重要的喜剧风格。

某知名大长脸演员,其经典开场白可以说无人不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可谓深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吃这一套的观众兹要看到他就会心一笑,想要抢在他前面说出这句台词。

Larry David, 在 stand-up 场子里指称自己的观众为 “you people.”(你们这些人呐,……)主动拉开距离,制造对立,把自己放在一个旁的地方。你可以轻易察觉到他的优越感,冷眼看穿——他嫌弃观众。但是你不会讨厌他,因为他更嫌弃他自己。相比于观众的存在,他更为自己的存在而尴尬——他甚至想一跑了之。

喜剧角色的左支右绌、尴尬为难有时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Larry David 自编自演的 “Curb Your Enthusiasm” 可以说是社交恐惧患者的必备毒药,需要鼓足勇气才能打开一集。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个勇气了。也许再过若干年,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才能心平气和看笑话。

举一个经典尴尬情节——男人的“小弟弟”不听话。”Curb Your Enthusiasm” 是这样设定的:Larry 和女性好友去看电影,穿了一条布料硬挺的裤子,在影院坐下来之后裆部顶起了一个小帐篷,但其实里面没东西。Larry 觉得好友往那里看了一眼,她只是没有当面发怒。事后他忍不住给对方打电话,辩解自己并没有起色心。好友这才知道有“小帐篷”一事,大骂 Larry 流氓。

同样是 Larry 编剧的 “Seinfeld” 就和风细雨多了。老牌直男 George 去按摩,被分配给了一个男性按摩师。起初他是拒绝的,但没得选,只好屈就。进了单间发现对方是一个肌肉俊男,George 整个人都绷紧了。事后,他心事重重地向好友 Seinfeld 坦白:I think it moved! !(我觉得我那玩意儿动了!)

第一种情景中,尴尬者选择直面对方,前景很不乐观,结果也确实事与愿违,施加给观众的压力可能会大于看笑话的轻松愉悦。第二种情景,尴尬者选择了与好友即熟悉的第三方分享焦虑,观众在安全感的包围中被小型尴尬温柔地搔痒痒。

笑匠手里还有一对儿相反相成的兵刃:陌生化与熟悉感。

师徒四人挑了经卷上了鼋背,真好似平地一般。老鼋开口发问:“圣僧,西方世界,可太平否?”“人人礼佛吃斋,真真个西方极乐。蒙如来赐我经卷5048卷,保我唐王社稷永安。”老王八沉吟半晌,忽然往水中一沉,把师徒四人掇进水中:“绝对不允许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流入中国课堂!”(@仕图熊太行 原链暂缺)

——现实生活语境强行拖入经典文本语境,一种空间跳跃般的奇幻感,柠檬汁呲一脸的酸爽。甚至还没来得及解码,先行被语感笼罩。“不允许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流入中国课堂”本身是荒唐到让人没脾气讨论的事件,忽然被以一种更荒唐的方式调侃了,简直让人振奋。

制造陌生感的是语料的组合方式和逻辑结构,但保证笑点成立的是读者对每个语料的了解,除非词句的堆砌只为追求韵律感。仿佛创作者对你挤了挤眼睛,“哎呀你懂的”,挑逗你共谋的兴奋,或许还有“哦哟我都懂”的优越。

日子过得真快。想一想明年劲霸男装就关注夹克33年了。(@认蒸你就熟了

——现实生活语境+经典广告语境

远征军司令阁下:地球人的科技水平远不如三体,但这颗星球上某些动植物强大的物理属性显然在很多方面弥补了他们科技上的不足,值得我们警惕。譬如有一种叫做仙人掌的植物,居然可以不借助引力场就能使电磁波发生强烈偏转,很多地球人都在办公桌上摆放这种植物来吸收辐射。(@tombkeeper

——科幻小说语境+现实生活语境

依法治国真的太炸裂了!你思考一下!比如依法治国以后,某天某个法在五维空间把你给依法治国了,但因为你是三维生物,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实际上!你已经被依法治国了!什么感觉,怕不怕!太恐怖了,是不是不敢再干坏事了,依法治国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一个思考不一定对(@大咕咕咕鸡

——政治宣传语境+科幻小说语境+大咕鸡专有语境

笑匠如果竟制造了个人风格的语料库,人们就会通过其中的只言片语来互相辨认。寻着大咕鸡话竖起的燥热的耳朵,一如老一辈当年听到人说“要啥自行车!”时的热泪盈眶。

制造笑料的方法大多是中性的,难分高下。参差不齐的是笑匠的造诣和受众的个人偏好。同样是顺口溜,恶心人的真不少,而赵本山老师的,我可能要记一辈子了。

“说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匣儿才是你永久的家啊!”

只有段子是纯文本形式的,相声小品喜剧片写下来都折损了无数微妙的效果。但是看了听了这么些年好笑的东西,总算是写了一点想法出来。向笑匠致敬。

另,很喜欢《欢乐喜剧人》的口号:“搞笑,我们是认真的。”

无题3

(一)

换位思考一下。想像一下猫狗视角中的你,是不是很恐怖了。第二至三层下巴悬于下颌,因走路、说话等日常运动而频繁震荡。鼻孔大,间或有不明物质随喷气脱落。小腿围很不理想,且腿弯,拱门一样,猫狗忍了几忍才没去钻,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你的脚味——看到这儿是不是崩溃了,可以想象面对猫狗的旁友们已经背过身去。那么此时猫狗仔细观察了你的臀部,并不紧致美好。“那我蹲下来总行了吧!”很好,您的秃头进入低空视野。以及,裤子拉链确定拉了吗?裆部没有开线? ——主人躺了下来。猫狗爬上你的肚子,详细收听了腹内运气过程:高音通透,轰脑,中低频油厚,包围感强,总体测评结论是有大件事要发生。

而猫狗还爱你,感不感动。事实上,有任何活物爱你,都要心怀感激。啊!

(二)

作为繁重的雨砸进地表深处

被海底泉眼痛哭出来

在升腾的雾中躺着飞

以云的形式固定

(三)

把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具体起来。比如你。

(四)

我说,人类移民外星球不会好的。在没有车灯以外人造光源的路上开五分钟夜车都要出现幻觉,还没出你球引力圈人一定疯了。

(五)

我相信当代科学,相信自由意志是幻觉。你是我因果链上的一环,往前追溯到宇宙原点,往后推演到万物归零。假设只存在于概念,我别无选择。

(六)

抄一段:

画家把双臂抱在胸前,抬起一只手摸了摸脸,看着天说:倪斌,不能怪你。你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要求。我这两年,也犯常常糊涂,生活太具体了。幸亏我还会画画儿。何以解忧?唯有——唉。